何红玲:教育路上的璀璨星光
在教育的浩瀚星空中,有这样一颗璀璨的星辰,她以无私的奉献、不懈的追求和深沉的情怀,照亮了无数学子的心灵之路。她,就是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何红玲老师,一个用爱与智慧书写教育华章的时代楷模。
初心如磐,情系乡村教育
出生于河南扶沟农村的何红玲,自幼怀揣教师梦。1988年,她如愿考入河南大学教育系,从此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毕业后,面对城市与乡村的选择,她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前往农村的征途,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教之本在师”的深刻内涵。在驻马店师范专科学校及确山县竹沟镇的讲台上,她不仅传授知识,更播撒希望的种子,用两千多学时的义务辅导,点亮了乡村教育的微光。
学海无涯,潜心教研并进
何红玲深知“学无止境”,她不断攀登学术高峰,从河南大学硕士到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再到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的职务,每一步都见证了她的成长与蜕变。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她创新提出“三奖联动”机制,并发表在大学学报上供大学借鉴;提出现代高等教育管理的六个要求,刊发在《天中学刊》;主编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并讲授心理健康教育课;带领青年教师申报全员育人方面的课题,课题被评为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深入教学一线,用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为学生点亮了知识的灯塔。
何红玲发表的文章《论高校学生管理“三奖联动”》
何红玲发表的文章《现代高等教育管理之“六要”》
何红玲主编的教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爱生如子,倾注心血关怀
在她的眼中,每一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何红玲老师以极大的耐心和爱心,关注着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无论是面对心理障碍的学生,还是学业压力大的学子,她都能耐心倾听、细心开导,用温暖的话语和实际行动,为他们撑起一片天空。汪同学因小儿麻痹症而自卑,何老师悉心疏导,激发其乐观自强之心。她细致记录学生动态,主动沟通,情感上如母般关怀。面对学业与情感压力,她创新开设《婚恋心理学》选修课,提供情感指导。作为2017级口腔本科班主任,她引领学生规划职业,优化学习策略,助力18名学生在2022年考研中脱颖而出。四年间,她坚持分享双语学习资料,营造浓厚学习氛围,推动校园政治教育与文化建设的深度融合,为学校赢得“文明校园标兵”称号贡献显著。
勇于担当,共克时艰显本色
2020年疫情期间,何老师迅速投身社区志愿服务,瘦弱身影忙碌于防疫一线,严守小区入口。在校园内,她精心部署防疫措施,确保学生健康安全返校,通过细致流程如交通引导、消毒测温等,筑牢校园防疫屏障。针对心理受创的杨同学,何老师不仅给予专业心理疏导,更如家人般关怀,陪伴其走出阴霾,安排同学帮扶学业,直至其康复。这份深情厚谊,让杨同学难忘师恩,毕业后还与何老师合影留念。
胸有情怀,退而不休续华章
2022年底,何红玲老师光荣退休。然而,退休对她而言,并不是职业生涯的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她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选择回归家庭,上敬老、下扶幼,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同时,她依然心系教育,用自己的方式继续为国家和社会贡献力量。她的坦诚、直率和善良,让我们看到了新时代高校教师的光辉形象。
何红玲老师,用她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者。她不仅是一位好老师、好领导,更是一位教育家。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道德情操的高尚、学识的扎实、信仰的坚定和担当的勇气。她的一生虽无波澜壮阔,但那份平凡中的伟大,足以让我们铭记于心,感怀于怀。
编辑:杨金鹏
相关推荐
商丘医专:传道育德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医者犹如广袤的土地,而患者就是依赖土地的大树;师者犹如漫漫黑夜中的灯塔,而学生如同暗夜航行的船只。医德与医术水平,如车之两轮;师德与学术水平,如鸟之双翼。 由于医务工作的特殊性,师者不仅传道,尤重育德,寓德于教,仁术兼优,用师职之德,循循善诱,“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才能培养出一大批德才兼备、白衣红心的医务工作者。 在商丘医专的教师队伍中有许许多多这样医德与师德兼备的老师:南丁格尔奖获得者宋静、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