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色经验 >内容详情

遵义医专:以一颗丹心,坚守三尺讲台

2021-11-02 来源: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作者:龙芳 黄学军 李德慧

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自建校以来,就坚持教师发展与学校发展同频共振,经过多年来的师德塑造和师资培养,涌现出一大批始终以一颗丹心坚守三尺讲台的优秀教师。他们坚守初心,践行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时代使命;他们奋斗在教育一线,投身教学科研工作;他们以爱为根,以德为本,挥洒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如同屹立的灯塔一般,照亮万千学子前行的路,用普通人的平凡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


培养民族医药人才,传承民族医药绝技

“我生长于湘黔边界的苗医药世家,为苗医药第三代传承人、古月门医药第二代继承人。然而一些身边身怀绝技的民族医药老人相继离世,大有失传断档的危险。”药学系教师刘英波有着强烈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把中医药、民族医药保护好、发掘好、发展好、传承好是他的不懈追求。

意识到民族医药传承与发展迫在眉睫的刘英波,率先带领团队开展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与遵义市中医院、江津区中医院、遵义经方堂等联合开办现代学徒制班,建立“师带徒”留校助研育人模式。

建班以来,先后有2名徒弟考取贵州中医药大学本科中药学专和遵义医学院药学专业继续进行学历提升,有4名徒弟参与全国大学生科研项目《黄柏饮片蜜炙工艺优选及质量评价》和《贵州天南星的基源调研及质量对比研究》资料撰写与申报,获得立项资助。

“要想让民族医药绝技得到可持续发展,必须使教师成为特色中药种植、加工工艺的继承者,让专业教师成为承上启下、传承创新的引领者、推动者。”刘英波十分关心青年教师的发展,带领青年教师赴野外采药,开展中药普查工作,每年上山40余次,采集药草500余种。积极推动大师工作室建设,邀请名老中医、企业专家参与工作室的教学、培训和生产工作,打造以工匠精神为引领,以职教育人与科学研究“双翼齐飞”的人才孵化平台,将教师培养成中药学专业杰出技术、技能型人才和文化传承者。以大师工作室为抓手,融合“非遗传承、大师引领、骨干支撑、创新驱动”理念,搭建产教深度融合的“黔匠工坊”。

工坊以专业群为基础,优化组合教师资源,培养具有绝技绝艺绝活的高水平专业带头人。2018年《刘英波大师工作室》获贵州省教育厅立项,2020年“中药学专业黔匠工坊”获贵州省兴黔富民行动计划项目立项。


言传身教,身行一例

罗仕蓉坚守教育一线30余年,有着5年的临床护理工作经历,25年的毕业生临床实习管理经历……是校级教学名师、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省级职教名师,是中华护理学会资深会员、全国护士资格证考试用书指导委员会委员……不管何种身份,罗仕蓉的初心只有一个: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培养高级护理人才。

作为教师,罗仕蓉承担了《基础护理学》、《护理心理学》、《护理导论》和《护理科研》等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近5年平均课时量达到450学时以上,超负荷保质保量完成学校交给的教学任务。为了提高教学效果,罗仕蓉带领团队积极组织精品课程建设,《基础护理》《健康评估》《儿科护理》《外科护理》获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其中《基础护理》获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和省级在线开放精品课程项目。积极推进护理系“教学科研促进中心”与遵义市第一人民及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共建“临床护理案例库”,充实了上课内容,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

作为“临床护理教学团队”的带头人,罗仕蓉充分发挥团队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带领团队积极推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材建设,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评价的改革,着力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临床能力、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我们始终都要退出学校的历史舞台,学校的未来要靠青年来打拼”。在工作中罗仕蓉尤其关心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

青年教师焦娜娜说,“罗主任在生活、学习、工作等各方面都十分关心我们,课题申报、项目申报都会带上年轻老师,在罗主任的带领下我们也感到进步很大”,在罗仕蓉的帮助下,焦娜娜荣获“遵义市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荣获省级教师职业技能比赛二等奖,在2020年评上了副高职称。

在罗仕蓉的带领下,“临床护理教学团队”取得一系列优秀成果,获贵州省职业院校护理技能大赛高职组团体“一等奖”,中职组团体“二等奖”;获“省级优秀教学团队”;获全国职业院校护理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团体“二等奖”等等,培养了一批优秀骨干教师,提升了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打造了一支特色鲜明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从教以来,护理系教师罗仕蓉始终坚持言传身教、身行一例、胜似千言。作为科技工作者,罗仕蓉致力于社会服务,她带领团队在校内开展养老护理员、育婴师培训及职业技能鉴定3000多人次;完成贵州省民政厅及遵义市民政局安排的养老护理员培训及鉴定工作;对仁怀市、桐梓县基层养老护理员、育婴师培训及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技术指导。

作为护理工作者,罗仕蓉用行动诠释“白衣天使”的意义。1994年至1997年,罗仕蓉不计报酬、任劳任怨照顾遵义卫校退休职工、孤寡老人施泽老师,直到他去逝。事迹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被共青团遵义地委、遵义地区电视台及遵义日报社联合评为遵义市首届“十佳青年”。


一手教书育人,一手问诊把脉

周一到周五登上讲台授课,周末穿上白大褂坐诊,肩负医者与师者的双重身份,这是遵义医高专教师的工作常态。中医学系教师代建忠在这两种身份上的转换已有二十余年。他的生活不是上课,就是坐诊。

代建忠的临床经验丰富,技术精湛,深受患者信赖,坐诊的办公室里面挂满了患者送的锦旗。每周末他都会利用坐诊的时间带学生到学校师承实践基地进行临床学习,要求同学们:“要把每一次门诊当成一堂课程,把每一位病人当成一位临床导师,把每一个病例当成一本教材,把每一个诊断当成一个知识点”。通过“课堂学习+临床见习”,帮助学生深入掌握医学理论基础,传授问诊把脉的技术技能,培育医者仁心的职业道德。

在学校,代建忠也深受学生喜爱,教学方面他有着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代建忠以课堂学习为核心,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学习与课外行为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教学的整体效益。在新的教学模式启发下,他经过近二十年的摸索,尝试把课堂教学的触角伸向课外,用自己切身的社会体验与学生共同探讨,激发学生们的兴趣,为上课打下活跃的基础。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代建忠传授的一大批学生已经成为基层医疗技术骨干。2009届针灸推拿专业毕业生朱德春说:“毕业之后,代老师也常常联系我,关心我的工作状况,他是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成为我们尊重的老师。”在代建忠的影响下,朱德春成为奥运会拳击冠军邹世明的专职保健医生,现已是贵州省体工大队的骨干医生。“别看她是一个瘦瘦的小女生,但是她十分坚强”,35岁的刘辉敏也是代建忠的得意门生。刘敏辉毕业后谨记老师的教诲“服务基层、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扎根乐山镇后箐村,作为村党支部书记她带领村民脱贫攻坚;作为村医,她用专业知识守护每一位村民的身体健康,她深受村民喜爱,多次获得乐山镇的优秀表彰。


新时代需要一丝不苟、追求极致的敬业者,需要各行各业的大国工匠,需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弘扬“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正是因为有了以刘英波为代表的一代代教师践行“大医精诚”的“工匠精神”,才有了“英雄辈出”的景象,铸就了一批批“大医工匠”。

编辑:赵许江

相关推荐

《梦开始的地方》 第二十期 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红医铸魂 精业济世

《梦开始的地方》 第二十期 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红医铸魂 精业济世

《梦开始的地方》带您走进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讲述这里红医铸魂、精业济世的职教故事。

梦开始的地方 · 2021-12-06 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遵义医专深化医教融合 共促提质培优增值赋能

遵义医专深化医教融合 共促提质培优增值赋能

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作为医学类高职院校,同时肩负着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的重要职责。学校积极探索符合高职院校医学类专业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的育人模式,致力于提升学校人才培养水平。

特色经验 · 2021-12-01 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精”“诚”人才培养之路 铸造大医工匠

“精”“诚”人才培养之路 铸造大医工匠

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建校60余年来,坚持“立足贵州,服务西部、辐射全国”,以“筑牢基层卫生服务网底、服务大健康产业提供人力、智力支撑”为办学定位,实施“1+1+1创新型人才培养”协同育人模式,探索出了一条既“精”又“诚”的人才培养之路。

特色经验 · 2021-08-20 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