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色经验 >内容详情

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探索“人工智能+课程思政”精准协同育人模式

2024-11-04 来源: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人工智能作为驱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要引擎,推动各行各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当前,面对课程思政从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交叉融合的1.0阶段向思政元素引领专业内容重构、信息技术赋能育人提质增效的2.0阶段转型趋势,人工智能为课程思政教育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和驱动力。

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课程思政,强化AI技术应用赋能智慧课堂,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创建学生个性化成长情景,全方位数智融合,变革课程思政目标、资源、实施、流程、评价路径,人机协同精准育人,全面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以“微党课”“微阵地”为示范,“一体化”建构课程思政育人生态

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着力破解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融通不足问题,坚持党建引领、协同育人,强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一体化”构建课程思政育人格局。

学校出台《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方案》,将课程思政建设纳入党委统一领导的整体制度设计。联合高校及科研院所打造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示范研究中心”,依托信息技术建设“微党课”平台。发挥党建引领力、研究中心策源力和党课平台辐射力,引导广大师生坚持“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学校建立覆盖“校内教学、园区实训、顶岗实战”等各环节的校内党支部、园区及企业党支部“微阵地群”或微宣讲团,开发虚拟党支部信息服务平台,建立信息技术驱动的校内外“两个支部”联席机制,汇聚“两个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带领专兼职党员教师率先示范,实现学生在校学习生涯思政育人全周期覆盖。

以虚拟教研室等为支撑,学校建立“五师协同”机制,打造专思专兼融合高水平课程思政教学团队,聚力攻坚“两张皮”问题。引入产业导师,指导编制专业建设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厚植产业文化;联手大国工匠“说匠心”“展职心”活动,培树工匠精神;辅以心理导师推进规模化积极心理学应用,树立健全人格;推进思政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七个一”结对,推进全场域课程思政育人。


以五级贯通式制度设计为导向,“系统化”设计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着力破解课程思政育人目标贯通不够问题,出台“学校—专业群—专业—课程—课堂”课程思政建设指导意见,以课程思政强化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的五级贯通“系统化”设计。

学校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在厚植家国情怀、强化政治认同、提升文化素养和宪法法治意识、树立健全人格。

学校专业群助力与城市及产业共生共长,广泛开展城市文化学习、产业认知学习,重在增强科技报国使命、铭刻城市印记、拓宽国际视野。

学校专业全面实施“园中校”工学交替人才培养及创新创业教育实践,重在增强职业认同与职业素养,坚定专业、学业、事业成功信念。

课程强调技能习得和分类施策,将专业思政教育目标分解为课程思政教育目标,遴选思政元素、优化教学策略,形成“一课一策”课程思政实施方案,重在树牢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劳模精神。

课堂开展时政解析、热点分析,融入爱国热情及强国梦想,打造兼具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金课堂”,重在激发追求卓越、踔厉奋发活力。

以数智平台、虚拟基地为载体,“立体化”建设课程思政育人资源

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着力破解课程思政育人资源不足问题,以教育新基建为支撑、数智融合为方向,推动数智赋能课程思政,立体化构建“课程-场景-案例”全要素的思政育人资源。

学校秉承“课程承载思政”和“思政寓于课程”理念,实施课程思政“三百工程”,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及中国大学MOOC等平台,打造百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百部新形态教材,配套建设百个教学团队,坚持用足课程、用活教材、用好团队,课程、教材、团队一体化培育夯实育人根基。

学校依托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省级工业文化科普基地、省级技能竞赛集训基地及成都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都市工匠公共实训基地,搭建工业博览馆、工业文明体验区、劳模文化长廊等“三馆两区三长廊”空间载体,综合利用VR、AR、MR技术,建设思政课虚拟仿真实训基地,以及轨道交通、智能制造等国家级或省级专思融合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立虚实结合的课程思政育人阵地,“身临其境”助力精神培树。

学校建设思政课程、专业(群)课程思政案例库,围绕“家国情怀”“政治认同”“文化素养”“工匠精神”“职业认同”“文化自信”等重点领域汇集数万案例,建成涵盖学校、专业、课程等不同层级的课程思政资源池,供给课程思政“源头活水”。推广“颜言眼身心”课程思政五步施教法,引导教师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新人。

以资源精准供给、AI智慧伴学为依托,“个性化”推进课程思政育人实施

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着力破解课程思政育人个性化不足问题,采集全要素数据赋能课程思政精准推进、流转全过程数据赋能课程思政个性实施,推动课堂、课程、专业等各层面的精准育人。

以学生为中心,针对课堂思政的重点和痛点,利用信息技术精准掌握学生的个性需求、心理特征和价值取向等,形成学生思政元素认知、行为、态度变化大数据库。基于精准供给理论,合理设计与处理价值引领与知识学习、技能习得的关系,重构课堂教学内容、创新深度学习课堂教学活动,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参与性和多向互动性,推动课堂思政的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

学校推进课程目标、内容、活动、评价和思政育人点、线、面、体的横向融合和纵向贯通的系统化设计。运用知识图谱、AI助教、智能评价系统等,基于“课堂数据集”对学生个体特征精准画像,确定课程思政“学情”,基于学情特点与目标期望之间的“剪刀差”精准适配个性化思政融入内容、融入方式,构建“智慧学习空间—AI智能伴学—人机协同评价”路径,创设虚实应用场景的“线上线下融合、情境化数字孪生”全周期服务“智慧学习空间”,引导学生融合创生人工智能外脑和学生内脑,实现“人机共生复合脑”高阶学习,提升课程思政实施的针对性实效性。同步动态调整课程思政资源库,实现数字化转型与课程思政双向赋能。

面向“校内教学、园区实训、顶岗实战”等教学环节,将政治认同、知识水平、实践能力、专业素养等要求点线贯穿,全场景联动建立多维度思政育人内容体系、制度体系、保障体系。发挥数据功用,在专业培养全过程中精准把握学生思政生成及变化路线,为思政元素的融入提供指引与评判,多级联动培养专业思政能力。

以课程思政质量评价系统为诊断,“协同化”开展课程思政育人评价

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着力破解课程思政评价难量化问题,构建课程思政“人机协同”诊改评价体系,教师协同人工智能实施“个性化”数据画像评价。

学校建立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学情、实施、评价等环节数据精准驱动的工作逻辑,围绕“家国情怀”“政治认同”“文化素养”“工匠精神”“职业认同”“文化自信”等多维度建立课程思政观测点,运用信息技术实时采集学生课程思政元素的认知、行为、态度等过程的变化数据,以数字化赋能推动“基于评判成绩及结果的经验导向评价”向“基于过程及证据的循证导向评价”转变。

学校建立增值评价及综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基于课程思政评价系统,形成“以学为主、以教为辅”的多模态人机协同评价体系,“精准学情”捕获学生思政根基及对标分析差距,“精准教学”推送学生所需的课程思政元素,“精准采集”推动基于量表、测验、调查的结果性数据采集向伴随式数据采集转变,从而实现基于个体增值性的“精准评价”。

利用数据画像等可视化数据表征实施人机协同诊断,大数据智能分析“学”与“教”的课程思政效果,并生成诊断改进报告以提供干预策略建议,为任课教师、辅导员、心理导师精准指导提供决策参考,形成数据赋能精准实施格局。

编辑:温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