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色经验 >内容详情

贵州交通职业大学:构建“321”育人体系,打造“三全育人”新模式

2024-09-23 来源:贵州交通职业大学 作者:贵州交通职业大学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强指引下,贵州交通职业大学坚定不移地贯彻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深刻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直面“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命题,积极构建并实施了独具特色的“3工程+2计划+1平台”育人体系(即“321”育人体系),以全新的教育模式,致力于培养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紧密围绕交通强国战略需求,积极助力贵州交通强国试点省建设,同时弘扬贵州交通精神,践行“知行合一,德技双馨”的校训,将这一理念深深植根于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通过这一育人体系,贵州交通职业大学不仅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更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素养提升、身心健康教育等多方面内容有机融合,形成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育人格局。


党建领航“三全育人”,打造特色育人新生态

坚持党建引领,学校“三全育人”工作秉承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与“双高”建设和职本建设贯通融合、与提质培优成果互补、与三教改革协调推进、与实际结合彰显特色的基本导向,一体化推进“3工程+2计划+1平台”建设。

在“321”育人体系中,“3工程”指的是铸魂工程、沁润工程和厚基工程

铸魂工程通过“六联七进”等方式,将思政工作延展到学生八小时学习之外,强化学生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为他们的人生道路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沁润工程则依托学校丰富的场馆资源,如10余个场馆、7个党团活动室、6个心灵驿站等,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育人活动,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四个自信”,强化思想引领。

厚基工程则结合学生成长需求,开设花卉种植、折纸与思维、茶文化实践、蜡染非遗体验等特色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扩展他们的知识广度,为他们打下坚实的人生基础。

“2计划”即精工计划和薪火计划。

精工计划实施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育计划,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和项目,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培养他们成为“知行合一,德技双馨”的高素质人才。

薪火计划则实施薪火相传互助互学帮扶计划,构建“校—系—班”三级联动机制,充分发挥朋辈育人优势,实现高效技能的学习目标,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和共同进步。

“1平台”则是指建设集实施、管理、评价、考核、分析、预警于一体的信息平台。

通过该平台,学生可以轻松完成课程报名、签到、评价等流程,同时还可以参与各种线上活动和讨论,与老师和同学进行深入的交流和学习。

这一平台,不仅实现了学校育人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还帮助学生塑造“胸中有大道、眼里有光亮、脑中有文化、手上有绝活、脚下有力量”的独特精神标识。


“三全育人”成效全面开花,育人生态持续优化

在“三全育人”工作的全面推进下,贵州交通职业大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规章制度方面,学校完成了《“三全育人”素质课程管理细则》《“三全育人”导师评定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制定,构建起完善的育人体系框架。

在组织协调方面,学校成立了“三全育人”工作领导小组和推进办公室,系部设置了“三全育人”教研室,申请认定导师 148 名、完成第一轮辅导员星级认定、评定辅导员工作室两轮、开展了辅导员队伍集中培训并推进主题班会课集体备课,进一步完善了体系构建与职能分工。

在课程供给方面,学校结合“一站式”学生社区资源,充分发掘学校育人力量,现已形成涵盖“德智体美劳”五个维度的100余门素质课程,课程参与师生达 4000 余人,深受欢迎。

在平台开发方面,学校相关课程、活动,均可依托“三全育人”平台实现线上报备、审核、发布、报名、签到、评价一体化流程,并可通过平台进行统一管理,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

如今,随着“三全育人”工作的全面推进,近三年该校师生在省级及以上竞赛中获奖574项,其中2020年学生竞赛获奖数量在全国排名第11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学校办学水平给予了高度评价,毕业生广泛受到社会认可,“交院品牌”效应日益凸显。


展望未来,贵州交通职业大学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进一步强化党建核心作用,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动协作,优化体系建设。

同时,学校将进一步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管理相关制度,构建学生数字画像,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此外,学校还将进一步完善导师认定、成长机制,加强导师业务培训;完善“导师库、课程库、资源库、活动库”建设,并启动“项目库”建设,创新育人形式;关注学生需求,以学生成长为导向,协同“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丰富育人资源,制定个性化的育人方案;加强监督与评估,建立健全的监督与评估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贵州交通职业大学将继续深化“三全育人”工作内涵,提升育人质量和水平,为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