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夯基提能”为核心打造“创新型” 思政课教学团队
近年来,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思政课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于2022年成功入选陕西省第二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培育单位。为了进一步推进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贯彻落实好高职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校实施了“夯基、提能”两大工程,全面提升思政教师素质,着力打造素质过硬、能力过硬的“创新型”思政课教学团队。
实施“夯基”工程,构建三个“平台”,确保思政教师队伍素质过硬
搭建培训平台,提升育人素养。学校把精准培训、提升素质、增强本领作为思政课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重要任务,积极开展专家学术报告、公开示范课、教学观摩等形式多样的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活动,实现培训学习和暑期社会实践研修制度化、常态化和全覆盖,助力教师的教学改革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搭建实践平台,提升实践能力。教师通过“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实践平台,开展毛泽东诗词朗诵、“学习小讲堂”“时事一刻钟”“故事里的中国”“传唱红色歌曲,传承红色精神”、“弘扬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法律小课堂”、模拟法庭、辩论赛、“心理小讲堂”等课堂实践教学活动,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推进了“课堂革命”,提升了教学效果;利用东韩村、袁家村、马栏革命旧址、港务区组织人事处、易俗社、西安市出租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渭华起义纪念馆、陕西省未成年犯管教所等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建的实践基地,常态化开展校外实践育人活动,提升“大思政”格局下协同“第三课堂”社会育人的实践能力;组织“学习社”学员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外实践研修活动,增强了学员的爱国情怀和“守初心,担使命”的责任担当,同时提升了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
老师组织开展各项实践活动
搭建课程建设平台,提升教学能力。以课程为依托,教学创新团队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助力思政教师站稳讲台。
学校将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改革有机融合,通过健全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集体备课、集体观摩评教制、青年教师导师制等机制,营造集体教研的良好教学生态,定期优化教学内容,重构教学模块,增加实践教学比例,达到优化教学内容、突出教学特色的目的。
同时,以“四好课程”建设作为抓手,学校深入开展了一系列思政课教改创新,探索构建思政课“一主双轮”生态链,着力打造思政课教学“立交桥”,打造特色思政“金课”,引导教师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凝结典型案例,先后有9个案例被评为校级“课堂革命”典型案例、4个案例被评为校级“课程思政”典型案例,达到了改革创新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依托学习通、学堂在线等信息化教学平台,教师推动信息化智慧化课堂教学改革创新,以在线开放课建设推动线下线上混合式教学,建成了一门课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和三门课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达到了强化教学信息化、助推课程建设的目的。
实施“提能”工程,提升“四大能力”,确保思政教师队伍能力过硬
以教学比赛为着力点,提升教学能力。学校充分发挥教研室、教学团队、专家评委队伍的作用,以思政课“大练兵”、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等赛事为抓手,督促教师系统梳理教学内容、更新教案、完善课件,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教改目的。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以良好的师德师风、丰厚的理论涵养、超强的教学能力、高超的教学艺术,先后获国家级奖项4项,获省级奖项24项(一等奖11项);持续开展“人人有金课”、“门门有金课”大练兵活动,连续四年,在陕西高校思政课教师“大练兵”活动中获得“教学标兵”5人,“教学能手”6人;参加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以赛促教,锻炼提高教师的教学改革创新能力,连续三年,获得陕西省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参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大赛和优秀教案、心理咨询案例评选活动,先后获得陕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大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陕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教案评选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陕西高校第七届心理健康教育优秀咨询案例三等奖1项。
老师参加各项教学比赛
以专家名师引领团队,提升专业能力。学校设立了兼职教授制度,先后有陕西省未成年犯管教所纪委书记、省青少年法律教育专家翟学荣,西北大学梁星亮、李刚教授,西北政法大学魏奇教授,解放军西安边防学院李业平少将,央视特约评论员、中国国际研究院杨希雨研究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夏永林教授等被聘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初步建立起了一支高素质的特聘专家教授队伍。
此外,学校制定《团队考核评价办法》,实施绩效认定与同行评议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建立具有良好发展导向的评价体系和指标,构建“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专家”五级梯队,落实青年教师导师制,保证教学创新团队教师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先后培养校级教学名师1名、青年才俊2名、骨干教师3名,成立校级名师工作室1个,充分发挥他们在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科研、教学比赛等方面示范引领作用,团队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科研水平显著提升。
中国国际研究院杨希雨研究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夏永林教授被聘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
老师被学校评为教学名师&青年才俊
以科研项目为依托,提升科研能力。学校不断强化教师科研意识,培养科研能力。近年来,教师科研能力得到提升,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在研、结项的国家级课题1项、省级课题9项、校级课题10余项,形成了“人人有课题,人人搞科研”的良好局面。
国家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之路融入高职思政课的时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专家论证会
以学生比赛为抓手,提升指导能力。教学创新团队的教师积极组织并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活动,先后在西安市市属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比赛中获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优秀奖10余项;在“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省赛三等奖1项。
西安市第二届市属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比赛
下一步,学校将以 “双高”建设和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为抓手,彰显特色、强化优势、弥补短板,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创新型”思政课教学团队。
编辑:韦东群
相关推荐
岗课赛证综合 四好育人浸润 理虚实一体教学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机电设备运用》是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是省级在线精品课程。
“MOOC+SPOC+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新模式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于2020年完成建设,2021年认定为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校级在线精品课程,2022年认定为省级在线精品课程,目前已在智慧树平台运行7个周期,累计选课人数7264人次,累计选课学校100所,累计互动1.33万次。
“知、感、塑、行”四层递进 西铁院打造“七有”课堂
《城市轨道交通服务礼仪》课程作为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基础课,通过对接城轨运营企业《站务员岗位服务礼仪规范》和岗位礼仪素养要求,培养学生良好职业气质、主动服务意识、规范礼仪接待能力和准确沟通表达能力。
产教融合 创新发展 打造行业特色鲜明的轨道交通高水平专业群
近年来,西铁院紧贴智能高铁、智慧铁路、智慧城轨行业特点,建立健全专业群发展长效机制,打造具有行业特色的轨道交通人才培养新格局,培养适应行业产业需求的轨道交通人才,持续扩大学院办学品牌影响力。
实施数字化“三教”改革 打造轨道交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通过深化现代学徒制和“1+X”改革试点,健全师生技能大赛制度,西铁院不断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线上线下交互式教学,实施适应人才培养的数字化教育教学改革,依托省级双高建设,打造轨道交通人才培养高地。
西铁院践行评价改革 推进劳动教育见成效
近年来,西铁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开展劳动教育工作,探索形成“理实三位一体 多维多方评价”劳动教育评价模式,助力学生劳动教养水平大幅提升。
创新助力梦想启航!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团队自主研发多项铁路创新产品
未来,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将秉承科研反哺教学的理念,坚持师生同题共研,持续依托国家级轨道交通职业教育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发挥创新服务平台优势,坚持产教融合、专创融合、赛创融合,培养拔尖创新技能人才,更好地服务铁路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以双高建设为契机,西铁院践行高质量发展之路
西铁院以省级双高校建设为引领,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凝心聚力,不断夯实双高建设各级主体责任,汇聚全校教职员工集体智慧和力量,争创更多标志性成果,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为完成省级双高建设任务、争创国家级双高校打下坚实基础。
“四航”促“四心”,西铁院打造“大思政课”育人品牌
聚焦学习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目标,作为西铁院思政课“双轮之一”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社突出实践导向,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和资源,逐步构建出“四航促四心”大思政课实践育人模式。
融合共建共享,打造示范性职工培训基地
以示范性职工培训基地建设为契机,西铁院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实训基地,共培技能人才,提升学校社会服务发展能力,努力构建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培养德技并修、技艺精湛的技能劳动者和能工巧匠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