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实践现代学徒制 产教融合促进人才培养
近年来,重庆市巫山县职业教育中心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先后与重庆长安公司、重庆合信汽车科技公司、重庆海尔集团深化合作,在汽车运用与维修、新能源运用与维修、电子信息技术3个专业开展重庆市市级学徒制项目试点,积极探索新时代新型校企合作模式,助力提高学生培养人才质量,为汽车服务行业输送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
重庆市巫山县职业教育中心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开设于2006年,是首批国家示范学校的示范专业。2019年,学校以高水平学校创建为契机,打造了以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为核心,以汽车营销、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为支撑的高水平现代汽车服务专业群。
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学校积极探索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引企入校,与重庆合信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协同成立巫山现代汽车服务产业学院,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
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巫山职教中心校企合作联合招生方案》,推进学校招生录取与企业用工招生招工的一体化,规范学校招生录取和企业用工程序,签订学生(徒)、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三方协议,选拔50人/年,成立合信现代学徒制班。
此外,学校与合作企业还制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成本核算与分担管理办法》,建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成本分担机制,明确校企双方全、责、利,确保机制良性发展。
实施五段四循环人才培养,诠释校企双主体育人
学校根据汽车维修专业核心能力分级递进培养的特点,结合“1+X”及等级证书相关标准,构建基于“双主体 三维度 五段四循环”的汽车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双主体 三维度 五段四循环培养模式
依托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认知特点,学校融入企业五段四循环的层层递进、循环进阶的培养模式,让学生通过识岗、熟岗、跟岗、助岗、顶岗的五段培养,有效降低学习难度,同时实施“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循环迭进的教学进程,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学徒培养质量。
(一)识岗:职业启蒙教育。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学校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安排学生到巫职合信养车连锁产教融合生产型实训基地及相关汽车行业企业、高职汽车专业实训基地参观,进行认知实习,让学生了解将来的学习路径、就业的岗位情况等,激发对专业学习热情,融入专业、行业意识。
拜师仪式
(二)熟岗:岗位体验训练。第三学期开始,学生进行理实一体化学习,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让师生双方做中学,学中做,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
(三)助岗:岗位辅助训练。第四学期开始,教学重心逐渐向生产性实训基地及合作企业转移,教学任务中校外兼职教师承担的比例逐渐增加,以“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式为主。
第四学期助岗采用生产性实训的方式进行,学生助岗岗位根据实际岗位配置情况与学生性格特征,发展意愿进行适当调配。助岗实训期间,学生分散在各个岗位,校企双方根据学生工作情况,思想动态,定期不定期集中学习、辅导。
岗位辅助训练
(四)跟岗:岗位实战训练。从第五学期开始,学生进入跟岗阶段,学生管理仍以校企共管形式,但逐渐向企业倾斜。经过第四学期的助岗实训,学生职业技能有长足进步,在某些岗位逐渐由“助理”向“主力”发展。课程采用现场教学方式进行。相比助岗,跟岗阶段学生的岗位相对固定,以便于充分积累实践经验,提高技能水平,在第四学期的跟岗实训阶段,学生考取汽修行业相应的“X”职业资格证书。
岗位实战
(五)顶岗:岗位实战演练。在第六学期,进行岗前强化培训的学生已具备了独立承担岗位工作的能力。获得与行业企业具体工作岗位精准对接的职业素养和初级或中级技术能力。各项技能已经具备企业用工标准,学生分布到各个企业的工作岗位进行实习,正式成为行业企业的准员工。
构建互联互助课程体系,优化专业课程设置
学校积极对接岗位需求、技能大赛、X技能等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在制定专业教学标准时,积极引入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将企业实践课程内容融入到专业理论课程中,构建了校企融入式课程体系。
校企融入式课程体系图
打造专兼结合“双师”团队,畅通师资共育互聘共享
学校成立“专家智库”,聘请行业企业技术能手、学校优秀教师为“专家智库”成员,校企双方互派人员、双向兼职、双重身份、互换共享,组建校企联合研发团队,学院教师协助企业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参与企业职工提升培训。
此外,学校聘任企业工程师或高级技师担任全职教师,聘请能工巧匠或企业骨干兼职教学,建立起教师到企业实践和企业人才到学院兼职任教的常态化人员互换共享机制。
同时,学校还探索人才引进机制,将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纳入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体系,依托鲁豫协作计划与高校共建的博士工作站,吸引和相互推荐高端人才。
师资队伍培养模式
共建共享实训基地,提升实训基地服务功能
学校根据专业发展需要,成立“巫山现代汽车服务产业学院”,打造集学生实习实训、教学研究、社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共建共享型的综合服务中心。
构建多元评价机制,动态监控育人质量
学校建立“三维多元”考核评价机制,校企共同制订考核评价标准,将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师傅评价、企业评价、社会评价相结合,积极构建第三方评价机制,由行业、企业和中介机构对学徒轮训岗位群进行技能达标考核,并建立定期检查、反馈等形式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1+X证书考评
重庆市巫山县职业教育中心通过积极构筑校企之间长久性的合作关系,为学校素质培养提供第一手资料,有效构建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沟通机制。
在此基础上,学校育人质量稳步提升,三年来累计荣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2项;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达到95%以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
据悉,学校依托华夏职教联盟,通过承接现场会、同课异构、1+X试点考评指导等方式开展深层次多样化交流,提升汽修专业办学的影响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专业办学成效得到社会广泛认可,获得《中国教育报》《重庆日报》《三峡都市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学校行业知名度、考生及家长关注度、社会各界美誉度得到不断增强。
编辑:韦东群
相关推荐
共建“三农”人才培育高地 打造鲁渝协作“新引擎”
重庆市巫山县职业教育中心主动抓住“鲁渝”协作契机,与鲁东大学、烟台乡村振兴学院合作共建巫山(烟台)乡村振兴学院,构建“三农”人才培育大平台,通过创新办学机制、丰富办学内涵,成功打造了县域经济发展“新引擎”和“鲁渝”协作新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