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色经验 >内容详情

青岛黄海学院通过产教协同提升育人品质 促进双向共赢

2022-12-30 来源:青岛黄海学院 作者:姜云春 刘纪新 李丹 周淑芳

《中国制造2025》从国家层面确定了中国建设制造强国的总体战略,明确提出要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青岛市作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正着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制造基地。

青岛黄海学院牢牢把握国家战略方向,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加强与在青企业联合,以共建产业学院为抓手,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打造兼具教学、生产、研发、创新创业多种功能的智能制造实践育人基地。

学院主动对接智能制造产业链需求,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与专业集群发展,建设高质量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培育“双师双能型”高水平教学团队,努力实现与企业同频共振,双向互促,在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方面形成了卓有成效的做法与经验。


抓住人才培养根本,走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路径

(一)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模式。青岛黄海学院将人才培养标准和企业生产标准、岗位群标准全面对接,从传统的以知识为主线的培养模式转向以能力为主线的培养模式。

学院实施“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全方位协同育人;实施校企“平台共建、课程共创、师资共培、资源共用、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人才共育”全过程协同育人;实施“课程+项目、课堂+车间、实训+生产、教师+专家、专业文化+企业文化、应用研究+技术创新”全要素协同育人。

同时,学院开展产教融合“八个对接”,即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教学标准与行业标准、课程体系与职业能力、实训过程与生产过程、应用研究与技术创新、专业教师与企业导师、实训平台与现实工程、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夯实学生综合素养、实践创新、工程应用、持续发展四个基本能力,构筑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四梁八柱”。

基于协同育人机制,学院先后与50余家企业、行业协会紧密合作,校企合作专业100%全覆盖,共建山东省智能制造现代产业学院,校级机器人产业学院。

近两年,青岛黄海学院与行业企业共建《机器人技术基础》等课程16门,合作开发教材12部,开展企业课堂32节,开发教学案例80余个,充实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涵,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山东省智能制造现代产业学院

(二)形成专创融合创新育人新格局。青岛黄海学院推进专业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融通互促,突出创新意识和创业技能课程结合,创建“学赛一体、专创互促、赛创结合”的“交互式”科技创新环境,构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层级递进的开放、多元、动态的专创融合培养体系。

近三年,学生在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竞赛累计获奖1735项,获奖数量和水平位居省内民办高校之首。学院获省级以上创新创业项目110余项,授权专利115件,发表论文126篇,13名学生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中国飞 young 奖学金”等国家级荣誉,工作室多次被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授予“优秀科技社团”称号。

学生科技创新竞赛项目及获奖

(三)实施学用结合实践育人新举措。青岛黄海学院深化实践教学改革,通过“基础型+技能型+综合型+工程型”层级递进方式,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综合、从技能训练到工程应用,逐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推进“企业技师进课堂、工程项目进课程、实践锻炼进车间、毕业实习进企业”四个“进入”,将工程实践贯穿于整个教学体系。

企业技师进课堂。学院邀请近百位企业专家来校讲课,传授先进技术、生产工艺、工程伦理、安全知识等内容,充分发挥校企双主体育人作用,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实现企业岗位需求与校内教学的无缝对接,培养适应岗位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工程项目进课程。学院将原生态的工程项目带入课堂学习任务中,用真实的项目、具体的工作让学生们得到了实践和锻炼,实现“教、学、做”一体。在《船舶建造工艺》课程中,学院通过开展企业项目化设计制作,模拟企业设计生产过程,借助实践体验使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内涵,验证组装工艺过程的合理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践锻炼进车间。学院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产学研共研平台、开放式创新实验室的多维度实习实训实践环境,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项目,为实践育人提供了有力的平台和载体支撑。为此,学院建成工业机器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技艺技能传承平台等4个省市级创新实践平台,智能制造实验中心、实训工场2个校内平台和50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毕业实习进企业。依据培养目标,精准对接企业,学院构建校企协同实习管理模式,联合制定实习方案和管理标准,实施“专业教育—实习动员—实习协议—企业报到—过程管理—总结评价—学分认定”一体化工作流程。依托校友邦平台,学院建立信息化管理机制,实现可监控、规范化、全过程实习管理,通过建立实习共管会议机制,实施全程跟踪服务,保障了实习效果和实习安全。


夯实专业建设基础,谱写同频共振共建共享新篇章

(一)共建共管智能制造专业集群。青岛黄海学院以智能制造产业链为依托,围绕智能制造职业岗位群,以机械制造类专业为核心,以电子信息类、电气类、汽车类、船舶类专业为支撑,构建智能制造专业集群。

面向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智能制造生产流程、高精密数控加工技术、高性能检测设备、新能源汽车制造技术等领域,改造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汽车制造与检测技术等传统专业,学院增设增材制造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专业方向,开设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智能产品开发等新兴工科专业,有效推动了专业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保障了人才需求供给侧的输出。

(二)共创共享融合融通课程体系。青岛黄海学院紧密对接智能制造产业链,推动课程建设与企业生产有效衔接,建设高质量校企合作开发课程。

学院以核心职业与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积极融入企业标准和实际工程项目,构建了“基础通用、模块组合、交叉融合、强化实践”的课程新体系,目前已建成5门省级精品课程和2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其中《玩转工业机器人》《船舶建造工艺》课程被“学习强国”全程收录为精品课程。

除此之外,学院开展项目式、案例式、工单式等教学方式改革,更贴近企业实际,符合企业要求。据了解,学院现有60%课程进行了课程教学改革,实现校企共享实践资源、平台共建、课程共创、师资共培、资源共用、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人才共育。

(三)共培共用双师双能师资队伍。青岛黄海学院通过互融互通、外引内培、混编互聘等方式,实现师资队伍校企双向交流,通过制定实施“常岗优酬”等特色制度,柔性引进企业专家加入学校师资团队,同时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推进企业大师工匠、能工巧匠深度融入教学科研工作。

学院构建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和分类发展机制,建立健全用人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和职称评审制度,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青年教师成长工程和兼职教师提升工程,激发师资队伍活力和动力,增强师资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学院聘任企业兼职教师百余人,具有企业背景专职教师占96.6%,双师型占90%以上,有96.6%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教师团队获批山东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0余名教师获得“全国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教师”、“山东省教学名师”、“齐鲁首席技师”、“青岛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把握服务企业关键,画好校企合作互利共赢同心圆

(一)给企业牵线搭桥,致力于培育激励企业参与的长效性机制。青岛黄海学院为了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培养企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实现校企的优势互补、人才共育、过程共管、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专业指导委员会等,致力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培养、学生实习和就业以及企业的员工培训、技术服务、人才需求等方面合作,为企业提供人才培养的场所和师资力量,为产品研发和技术攻关提供服务,形成政府主导、行业指导、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的长效运行机制。

(二)与企业联合攻关,致力于破解制约企业发展的现实性难题。青岛黄海学院科技攻关紧紧围绕企业的实际需求,科研成果致力于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帮助企业创造经济效益。

学院通过校企联合建设山东省工业机器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青岛市工业机器人人才培养公共服务平台、智能制造装备创新中心,打造智能制造产学研服务平台,在“海洋测控技术与装备、高频地波雷达目标跟踪”、“高强航空合金材料的制造、加工与强化”、“柔性传感器研制及相关的信号检测、通信技术的研究”和“机器人智能装备”等多个方向开展研究。

依托平台建设,学院积极开展服务区域的校企先后与赛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华夏智能开展了省级科研课题的共同申报和研究工作;与青岛海艺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开展了现代工业机器人的师资培训、技术攻关等项目合作。

近三年来,青岛黄海学院与企业联合攻关的横向课题有40余项,有4项成果完成转化。其中,学院与青岛丰东热处理有限公司开展技术合作,先后联合成功申报了“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和“青岛市关键技术重大攻关计划”项目,联合申请并获批了3项国家专利。

(三)为企业输送人才,致力于解决影响企业用工的结构性矛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解决企业用工的结构性矛盾的源头活水,也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近三年,青岛黄海学院平均就业率达98.6%,为青岛的智能制造业输送了近3000名高素质人才,培养出上汽通用五菱有限公司齐鲁首席技师苗立岐、青岛兰州重工有限公司青岛市劳动模范、首席技师孙靖东等一大批优秀毕业生。

近年来,学院致力于社会服务,承办山东省大学生成图大赛等赛事,累计服务80余所高校2000多名学生;开展“30 打印&智能制造”等师资培训活动,受益高校25所;面向上汽通用五菱、青岛中加特等企业开展了4000余名员工技能培训,面向海军部队开展了舰员级技能培训,面向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开展了2500余人的金工实习,实现了企业资源和学校资源优势互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培养出的优秀大国工匠

编辑:韦东群

相关推荐

青岛黄海学院:科技类社团赋能创新创业教育

近年来,山东青岛黄海学院智能制造学院立足学院工科类专业优势,成立了七大科技类社团协会,以立德树人为初心使命,以培养新工科创新创业型人才为目标,依托科技类社团协会,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和学科竞赛,为赋能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谱新篇。党团引领,导师指导学校依托科技社团拓展创新创业教育渠道,始终把党团引领放在首位。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育理念,实行“政治引领+专业指导”双导师制。所有社团纳入学校团委统一管理,为每一个科技类社团配备1-2 名专业指导教师,党团干部指导教师负责对社团日

特色经验 · 2022-12-05 青岛黄海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