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色经验 >内容详情

共建“三农”人才培育高地 打造鲁渝协作“新引擎”

2022-11-17 来源:重庆市巫山县职业教育中心 作者:黎恒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指示精神,努力培养更多适应农业农村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人才与技能支撑,无疑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所肩负的时代使命。

重庆市巫山县职业教育中心(以下简称“巫山职教中心”)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系列部署,坚持以“党建引领、科技赋能、职教助力”办学方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动抓住鲁渝协作契机,与鲁东大学、烟台乡村振兴学院合作共建巫山(烟台)乡村振兴学院,构建“三农”人才培育大平台,通过创新办学机制、丰富办学内涵,打造了县域经济发展“新引擎”和“鲁渝”协作新样板,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了职教智慧与力量。

11月21日,烟台(巫山)乡村振兴学院在巫山职教中心挂牌成立

坚持以党建为统揽,“鲁渝”两地携手联动聚焦“五大振兴”,实施“六项举措”,主动融入乡村振兴大局,共促“三农”经济迈上新台阶。

(一)构建“三位一体”三农教育大平台。借力山东省高校、科研院所人才与技术优势,依托巫山职教中心办学资源,规范建设集乡村振兴理论研究、实践指导与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综合教育平台巫山(烟台)乡村振兴学院,组建了由中国乡建院理事长李昌平、山东省轻工业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陈显好、“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张洪霞等10余名知名专家组成专家团队,打造了立足巫山、辐射全市的乡村振兴实践培训基地和返乡创业成果交流、展示推广基地。

巫山(烟台)乡村振兴学院专家库

(二)构筑“县、乡、村”三级培训网络体系。学院强化“县城龙头”,即依托烟台市对口支援实训基地与巫山职教中心的师资设备“双优”资源搭建综合服务平台,开发消防、地震、禁毒、心理健康4个乡村振兴科普研学基地;优化“乡镇枝干”,深化“校地”合作,高标准建立巫山(烟台)乡村振兴学院曲尺分院,打造6条典型性体验教学线路(曲尺产业提升之路、双龙治理振兴之路、下庄组织振兴之路、大昌生态振兴之路、官渡人才振兴之路、福田文化振兴之路),建成竹贤下庄、官渡杨坝等柑橘脆李管护示范基地4所;壮大“村级产业示范点”,服务“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构筑“县、乡、村”三级培训网络体系,指导扶持“乡村旅游示范点”14所,打通了技能培训“最后一公里”,实现培训方式从课堂学转向现场教,培训环节从单一转向全链条。

截止目前,学院先后帮助300余人实现季节性就业,每年带动农家乐、民宿经济收入600余万元,带动农副产品销售收入1800余万元。

田间地头就是课堂—培石乡柑橘种植技术培训

(三)创新“两结合一交替”人才持续培育机制。学院发挥重大网院、智慧校园技术优势,面向乡镇工作人员、村(社区)干部、高素质农民、退伍军人等群体开展学历提升教育,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农学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机制,探索实践“线下‘三农’理论引领+线上典型经验启示+田间地头实操指导+龙头企业现场考察+产业发展跟踪服务”的五位一体融合培训模式,量身定制培养方案,实行弹性学制与灵活多元教学方式,帮助更多学员提升学历与职业技能。

半年来,近600余在职人员获得大专、本科成人教育学历,2000余名乡镇分管农业领导、农服中心干部、“三农”从业人员获得职业技能鉴定证书。

2022年鲁渝协作党政干部培训班

(四)探索“党建+技能培训”内驱提升模式。学院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契机,开发“1+3+2”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路径探讨、烟台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经验启示等7门特色理论课程,打造6条体验教学路线,采取训前“农户点单”方式“量身定制”培训课程,构造了“三课四线”乡村振兴赋能培训项目,实现农民自主选学参训专业,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精准施策。

学院坚持实践指导为主,把培训课堂搬到田间地头与产业基地,有效实施现场互动教学,真正手把手地教、面对面地学;坚持思想引领贯彻始终,遴选党员教师担任班主任,以班级单位设立临时党团组织,开设党史学习、乡村振兴战略等公共课程,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新一代青年农民头脑;训后跟踪扶持不松劲,主动对接涉农企业开展校企供需合作,进一步拓宽学员就业渠道,提供技术指导、政策咨询等跟踪服务助力学员创新创业,“火种”效应凸显。

学校参加挖掘机技能大比武

(五)打造“点链面”结合产业助推矩阵。“面”上聚合县域优势资源,学院投入5800余万元建成“巫山县产业发展职业教育综合服务中心”,构建集汽车驾驶、挖掘机操作、中小企业孵化、果酒研发等实训实习基地于一体的产业发展融平台。

“链”上带动涉农产业附加值提升,学院依托山东人才与技术优势共建“巫山烟台果酒研发中心”,成功研发脆李、葡萄、猕猴桃系列优质果酒,补齐巫山经果深加工短板,带动产业链进一步延伸。

“点”上以“头雁效应”激发“群雁”活力,学院充分发挥旅游专业师资优势,推动双龙镇“石上生花”、竹贤乡“下庄天路”、大型长江情境夜游“三峡之光”实景演绎等全域旅游示范项目提升品质。

指导建立乡村旅游示范点之一

(六)实践校地合作“共建共治”乡村治理经验。学院助力结对帮扶乡镇——巫山县双龙镇开展“惜福银行”治理提升行动,实行村民德治“积分”管理,以积分记美丑、以积分兑奖励,积极倡导移风易俗,围绕社会治安、乡村建设、家庭生活等方面开展平安、和美、孝爱、志智、感恩5福创建,制定正负清单31项,引导群众向上向善,弘扬正能量。

此外,学院开展“心康心理咨询”项目,吸纳培训有识之士组建心康志愿服务队,面向农村困境家庭、留守儿童、抗疫一线工作人员持续提供心理健康疏导服务;扎实组织县职教周活动,深入乡镇开展“百名教师进千家”“送课下乡”“职业体验”“职教五晒”等宣传展示活动,在全社会掀起“工匠热”“技能潮”,有效激发群众技能增收内生动力。

巫山(烟台)乡村振兴学院筹备及运营至今,两地三方依托鲁渝、校地、校企与校校合作机制,已在巫山职教中心建成“果酒研发中心”“心康心理辅导中心”等烟台帮扶项目4项,共建“校村互动”乡村旅游示范点14所,助力乡镇实现“一乡(镇)一业”“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增收。

巫山县烤鱼研发、脆李管护、餐饮培训等8个基地入驻学院产业服务中心,累计举办农村致富带头人、烤鱼、电商等各类“三农”培训2100人次。

巫山(烟台)乡村振兴学院选派11名管理干部赴烟台跟岗学习,山东省对口办、重庆市乡村振兴局、烟台市教育局、黔江教育代表团等10余所单位到校参观交流学习,办院成绩获得省级以上媒体报道16篇,其中重庆日报以“‘三轮驱动’为乡村振兴聚力赋能”为题重点报道办学经验,学院被评为“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状”“重庆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定点培训基地校”。

重庆日报报道乡村振兴学院办学经验

编辑:韦东群

相关推荐

创新实践现代学徒制 产教融合促进人才培养

创新实践现代学徒制 产教融合促进人才培养

近年来,学校先后与重庆长安公司、重庆合信汽车科技公司、重庆海尔集团深化合作,在汽车运用与维修、新能源运用与维修、电子信息技术3个专业开展重庆市市级学徒制项目试点,积极探索新型校企合作模式,助力提高学生培养人才质量。

特色经验 · 2023-03-14 重庆市巫山县职业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