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的皮衣
在浙江海宁,平均48秒制成一组牛皮革沙发,平均3秒就能生产出一个皮夹,平均1.3秒诞生一件皮衣。海宁被誉为“中国皮革之都”,皮革是海宁经济的支柱产业,目前共有1600多家皮革企业,6000多家批发零售企业,从业人员10多万,是全国著名的皮革、皮草生产基地和贸易集散中心。
在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以下简称“海职高”),皮革服装专业已经有34年,从2016年起,每年都有一场现代感十足又温馨满满的服装走秀“爸爸的皮衣”,皮革服装专业的毕业生亲手为父亲穿上一件自己设计缝制的皮衣,一起登台走秀,展示三年的学习成果。
海职高以皮革产业为依托,开设皮革服装专业,并创造性地举办“爸爸的皮衣”毕业设计汇报演出就是产教融合最生动实践,这场演出既是一场“毕业考核”,还是一场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教育。
连续5年 “爸爸的皮衣”展演内涵不断丰富
5月17日,海职高皮革专业学生走进知名企业浙江雪豹服饰有限公司,在参观学习与拜师仪式后,开启了今年的主题性生产实习。他们将在企业师傅的指导下,完成设计皮衣、赶赴服装市场选购面料、打版制作和成衣制作、整理试衣搭配几道工序后,明年1月,就能让爸爸穿上亲手制作的皮衣,一起亮相“爸爸的皮衣”汇演。
自2016年起,海宁职高每年都举办“爸爸的皮衣”毕业设计汇报演出。绝大多数爸爸都是第一次穿上子女制作的皮衣。演出现场,除了充满个性的时尚元素,还充满了爱与感动。
“今天,穿上女儿亲手为我做的第一件皮衣,真是非常舒服,非常开心!” 当学生家长王胜穿上女儿王昆亲手制作的皮衣,满脸笑容,眼含泪花。
“爸爸的皮衣”汇演分为毕业设计作品展示、校企合作服装展示和“爸爸的皮衣秀”三个环节,其中“爸爸的皮衣秀”是最特殊的。T台的背景,播放的是学生们提前录制好的VCR。台上,学生们现场为“模特”爸爸换上亲手缝制的皮衣。爸爸们听着子女的深情诉说,在穿上皮衣的那一刻,早已眼泛泪光。更有家长,在定点展示时竖起了骄傲的大拇指。整场汇演既有技能展示,又有德育渗透,实现了德技并修的育人目标。
五年多来,参与汇演的学生从皮革专业扩展到皮革专业群,让各个专业学生各展所长、各尽所能。皮革专业学生展示毕业设计作品和爸爸的皮衣;服装表演专业学生展示校企合作单位服饰;摄影专业学生拍摄照片和视频,并进行全程网络直播,多专业合作,成功把一次普通的毕业设计汇报升级为一场 “链上专业群的展示秀”。
在“爸爸的皮衣”汇演中,政府、行业、企业对活动给予大力支持。学生亲手制作并为爸爸穿上的皮衣,所有制作材料均由政府出资,从学校实训耗材开支。皮革行业、企业不仅安排手艺精湛的师傅指导学生实训,更会亲临现场,担任毕业设计作品的评委。
政行企校联动,让这一件皮衣,不再是单纯意义的一件衣服,更是凝聚着政府支持、行业助力、学校重视和学生心意的珍贵礼物。这一场秀,也不仅仅是一场毕业设计汇演,更是政行企校携手职业教育的联袂展示。
练好内功 从一个皮夹到一件爸爸的皮衣
一件皮衣的制成,需要设计、制版、立裁、工艺等多个步骤。“爸爸的皮衣”展演背后是海职高调整专业结构主动对接地方产业,苦练内功,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的决心。
2014年底,《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出台。学校借课改之春风,开始了大刀阔斧的专业群改革,并在2015年迈出“链上教育”的第一步,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
“学校在皮革服装专业的基础上,将电子商务、平面设计、影视影像、物流、市场营销专业进行整合重组,设立皮革部。”海职高校长王小林说,在皮革部的牵引下,在校内共建产学研“教学特区”,在校外打造了中国皮革城、浙江诺之、米琳贸易等31个教学实习基地。
同时,在课程设置中,跳出为“专业”培养人才的桎梏,坚持为“产业”培养人才的理念,以“岗位——能力——课程”为主线,对接皮革产业中“制版师、设计师助理、工艺师、缝纫工、生产管理员”等主要工作岗位,分析各岗位所需职业技能,开设相关专业课程。
贯穿学生三年的实训,以“皮革”为核心,围绕“皮革服装”的设计、制版、立裁、工艺等内容开展,并在不同学期设置不同难度的产品生产综合实训项目,“递进式”提升学生技能水平。第一学期,学生只需进入企业进行职业体验,了解海宁皮革;第二学期要完成“皮裙”制作,培养职业技能基础;第三学期进行“皮马夹”制作,掌握较为复杂的皮装制作工艺,提升职业技能;第四学期完成“皮夹克”制作,熟练掌握皮装制版与缝制的所有工序,提升综合技能。
“从皮裙到皮马甲到皮夹克再到设计制成一件皮衣,整个课程体系达到了培养产业岗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标准。” 王小林介绍。
校园外,学校首创“66670”模式,牵头组建海宁市校企合作联盟、海宁市皮革职教集团、海宁市时尚产业产教融合联盟、新材料产业产教融合联盟,服务海宁皮革、经编、家纺等千亿级时尚产业转型升级及数字化改造,进一步夯实“链上教育”的平台。
德育无痕 注入人物形象让技能教学更生动
如今,走进海职高实训中心,在CAD教室里,服装专业毕业班的同学们正在一笔一画地修改手稿图;在制版打样室里,整整齐齐地排列着学生们还没有缝制完成的样衣;在摄影教室里,一大摞服装秀、平面展的照片叠放在讲台上……每位皮革专业学生都对未来充满希望。
“学校在培养皮革行业复合型人才时,探索出的主题性生产教学实习‘爸爸的皮衣’展演,是课程思政理念的具体落实。” 海职高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李志文说,“爸爸的皮衣”,就是把专业综合技能与德育主题有机融合,为每个实训项目添加人物对象,让原本机械式的技能实训变为具有感情色彩的心意制作,在技能教学过程中渗透自信、感恩和工匠精神的培养,以情感人、以活动化人,润物无声、德育无痕,最终实现“课程思政,德技育人”。
思路决定出路,行动成就未来。在海职高,主动对接地方产业发展并开创“爸爸的皮衣”培养模式带来的成效日益凸显。近三年,皮革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技能水平显著提升,皮革专业毕业生双证率达100%。2019年,皮革专业师生共完成皮工艺品160多件,创新皮装款式50多件,研制新产品并投入生产。4名学生获得世界大赛设计类评选优秀奖,在市级及以上专业技能比赛中共获奖48人次。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增强,自主创业人数呈上升趋势。
皮革专业从原来的招生难专业变为热门专业。2019年,皮革服装专业达到了8个班,300余名学生,现有学生数为2015年的3倍,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皮革专业被评为浙江省特色专业、浙江省校企合作共同体,孙海涛大师工作室被评为浙江省技能大师工作室,为省中职名校重点建设专业。皮革专业教师还承担了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皮革工艺专业标准的修订工作。
2018年,海宁明确提出,要将包括皮革、经编、家纺在内的三大传统产业打造成千亿级、世界级时尚产业。今年,海宁“十四五”规划要打造的“142”产业中“1”就是要打造一个1000亿级时尚产业集群。
而海职高早已迅速反应,2019年,海宁市服装职业技术学校并入海职高,95位学生和17名教师正式加入海职高大家庭,新开设了服装表演专业,丰富了皮革服装专业群结构。今年5月,海宁市时尚产业产教融合联盟在海职高成立,成为海宁打造时尚产业发展的新动能。
坚持中职办学方向,深化产教融合,做实“五个一批”项目,探索政校、校企、校校产教融合新模式。未来,海职高将在贴合市场的基础上,继续深化“爸爸的皮衣”内涵,输送区域发展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海宁的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编辑:温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