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色经验 >内容详情

发挥职教优势 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2022-03-26 来源: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孙青峰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近年来,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发挥高等职业教育优势,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精神,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多措并举,强化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责任担当。


坚持党建引领,让农村家庭富起来

学校党委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凝聚乡村振兴合力。

领导班子率先垂范,对湟中县多巴镇加拉山、杨家台村进行帮扶,选派优秀党员教师前往互助县哈拉直沟乡孙家村和化隆县昂思多镇公拜岭村一百多户农民家中进行结对认亲和定点帮扶。

学校发挥联系服务作用,先后选派13位优秀教师到湟中区多巴镇洛尔洞村和民和县中川乡峡口村等5个乡村进行驻村帮扶,在控辍保学、危旧房改造、疫情防控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荣获青海省事业单位脱贫攻坚专项奖励记大功集体。

学校党员在公拜岭村开展结对帮扶活动


聚焦科研创新,让幸福指数提起来

学校研究推广主被动结合采暖方式,致力改善农牧地区群众生活条件。

结合全省广大农牧区实际,学校“青海省黄大年式教学科研创新团队”建筑节能技术科技创新团队以“基于太阳能炕的主被动复合采暖建筑”作为一种技术模式,在青海省9个县110户中进行设备安装测试,解决农牧区传统建筑围护结构保温较差问题,为每户每年节煤费用1200元以上,同时建立低能耗绿色农房新建和改造综合评价技术体系,成功应用于农牧地区13000余户民居中,覆盖建筑面积达到130万平方米,改善了当地群众生活条件。

学校主编的《农村地区被动式太阳能暖房图集(试行)》,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20年7月发布实施,为解决青海省农村冬季清洁取暖提供了科学可行的技术路径,成为城乡建设领域地方技术标准上升为国家技术标准的一次突破。

根据青藏高原地区高寒特点,学校开发了基于被动式太阳能的污水处理设施保温增温装置和固定床生物滤罐装置,实现了高寒地区污水处理装置的低温运行;应用科技扶贫成果编制并发布了《青海省公共厕所管理与服务规范》《青海省“厕所革命”公共厕所技术保障指导手册》等3部规范;在海东市农牧地区完成2套装配式太阳能公厕和40套装配式农村户厕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贫困农村人居环境和如厕条件,为青海省“厕所革命”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

学校技术团队在农户家里进行低能耗绿色农房改造


加强技能培训,让百姓技术强起来

学校组织专业教师,形成技能服务团队,按照“先找准岗位,再培训技能”的原则,与51名村民签订就业意向协议,确定用人岗位,上门开展砌筑工、抹灰工等岗位培训,共98人参与培训,协调用人单位优先聘用考核合格的人员。

学校为海东市互助县新添堡村26名村民进行砌筑工、抹灰工专业免费培训,使贫困户的“自我造血功能”得到增强,实现了精准扶贫、技能脱贫的目标;组织培训务工人员,帮扶劳动力转岗就业,先后到西宁市、海东市施工现场开展务工人员电工、架子工、钢筋工等6个工种的劳动力转岗技能培训,积极推荐参培人员就业,大幅度提升了农民队伍的工作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平稳转移,增强农民就业创业能力。

为发挥实训基地功能,提升农民工技能水平,学校完成砌筑工、混凝土工、电工等工种的建筑工人培训共计4301人次,完成工程电气设备安装调试工、测量放线工等5个工种3215人次人员培训及技能鉴定,给电梯行业从业人员实操培训与考试1683人次,为社会人员再就业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

学校积极开展技能成才活动,组织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免费参加汽车修理、挖掘机驾驶员、美容等工种的培训1840人次,为众多农牧区毕业生更好就业拓宽了渠道。

学校组织农民工开展砌筑工岗位培训


全面整合资源,让牧区中职火起来

根据青海省地方产业结构和人才规格的需求,学校拓展衔接范围,探索合作模式,形成中高职专业结构与区域重点产业布局相适应的发展格局。

目前,学校与玉树、海南州等10所中职院校形成“3+2”两段式人才培养、“一体化双向”衔接等育人模式,做实中高职衔接内涵,明晰人才培养方案,与中职学校共同研究制定培养方案,为中高职的平稳衔接和层次提升做好保障。

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学校创新课程衔接体系,结合各专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形成内容完善、对接紧密、特色鲜明的中高职衔接课程设置。

此外,学校与合作院校整合优质教学与实训资源,建立多渠道、全方位的师资互动交流机制,加强了师资互动交流。


精准助学励志,让困难学子笑起来

学校积极落实国家资助政策,不断加强精准资助,制订大学生“奖、贷、助、补、减”等资助政策,最大限度满足困难学生上学的需要。

自精准扶贫以来,学校共资助贫困学生42529人次,发放各类奖助学金等合计8561.366万元。此外,学校严格按照政策要求,走访贫困学生家庭,做好宣传及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申办、发放工作。

为争取更多社会捐资,学校扩大帮扶覆盖范围,与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和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联系为学生进行专项资助。学校从毕业生就业指导、推荐实习、推荐就业等多方面对困难毕业生进行“一对一”帮扶,努力为他们寻求专业对口、发展空间广、福利有保障的就业岗位,共为5183名困难群体毕业生提供就业帮扶,为1061名毕业生发放一次性求职补贴130.5万元。

学校还开展“手拉手”系列活动,对口帮扶贫困山村小学,为海东市化隆县昂思多镇公拜岭村小学捐助课桌椅、发放学习用品和过冬棉衣,进行慰问演出和教学活动,并与该村小学建立了长期帮扶关系。


开展志愿服务,让乡村建设美起来

学校开展扶贫调研,聚力建设美丽乡村,已完成住房城乡建设部课题《青海省湟中县、大通县“十三五”时期城乡建设发展和扶贫开发研究》和2021年乡村建设评价工作,提出了适合本地区城乡协调发展的路径和措施,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学校凝聚爱心力量,传递幸福温暖,“三下乡”实践团每年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现实问题,对16个村、1个农民工子弟小学发放学习用品、进行辅导课程,帮助农村空巢老人排忧解难,带动村民敬老爱老,不断树立社会主义新农村新风尚。

学校“三下乡”学生服务团为村子处理周边各类垃圾

学校还给村民发放环保知识和垃圾分类宣传手册,设计垃圾分类处理方案,彻底清洁村庄及周边各类垃圾,为建设美丽乡村进行了社会实践。

编辑:韦东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