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打造特色教学工场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国家重大战略。
然而与交通运输产业“大规模”、“高水平”建设不匹配的是职业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总量偏小、质量参差不齐的现状。因此,加快推进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已经迫在眉睫。
率先提出新构想,规范建设新模式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率先提出“教学工场”的构想,针对校内实训基地不足等问题,结合交通运输产业特点,采用“政、企、行、校”四方合作共建方式,将交通运输产业的真实工作场景引入到教学环境中,建成具备“产教融合、科学研究、实际应用、技能竞赛、文化传承”五大功能共享型的交通教学工场。
通过“多元化”、“服务型”、“共享型”三个阶段,实现“集成化、可视化、智能化、信息化”的“四化”效果。
并以此为切入点,驱动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课程建设、教学模式的整体改革,形成“相互促进、持续提升”的专业内涵发展格局,成功探索了“三阶段、四化、五功能”的交通教学工场建设模式。
与此同时,广西交通职业学院建立对接产业需求的多功能综合服务平台,组建校企产学研实体、协同育人利益共同体,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四方协调联动,打造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高水平应用技术研发与创新中心、综合性服务发展平台、交通文化传承与创新基地,为广西“交通强国”试点和国家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校企产学研实体,促进产教深度融合
广西交通职业学院充分整合优势资源,建成“六位一体”综合服务平台,以股份制、项目生产、技能鉴定、新技术研发及应用培训等合作形式,校企共建了广西正高工程技术公司、广西交院驾驶培训公司等4个校企利益共同体,有效将校企之间的人、财、物等优势资源有效整合。
延伸教学工场理念,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广西交通职业学院在校外将教学工场的理念延伸到全区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工程项目中,共建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
与广西路桥集团合作,将实习基地建在世界第一跨度拱桥——广西平南三桥的施工现场,实施校企共同策划实习计划、校企共同组织实习管理、校企共同监控实习过程、校企共同保障实习安全、校企共同开展实习评价的“双导师”实践教学和“双主体”实习管理。
集团化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成果丰硕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广西交通运输职教集团和国家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历经6年探索4年应用,形成了集团化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让学校像企业、教室像车间、课堂像工段、教师像师傅、学生像学徒、教案像图纸、作业像产品,让校企合作成果反哺教学,让学生在合作中学到真本事。
集团化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广西交通职业学院形成的集团化现代学徒制培养人才模式,成效显著的教学理论与实践成果,也为各院校提供了应用方案。
取得理论成果,提供推广应用方案。1、出版《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及运行管理机制研究与实践》专著1本。2、发布《道路桥梁交通教学工场建设规范》等6类校园教学工场建设规范。3、发表了《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教学工场运行管理机制探索》等论文45篇,出版了《公路工程造价》等特色教材25本。
形成实践成果,建成6类交通教学工场。1、道路桥梁、航海工程专业群根据校园地形地貌特点探索形成“依山傍水,因地制宜”的建设模式,建成由桥梁、隧道、边坡、轨道、路基等综合构体组成的交通教学工场。2、汽车运用、工程机械专业群根据自身办学辐射力探索形成“品牌驱动,筑巢引凤”的建设模式,建成由国际汽车品牌4S维修中心、工程机械养护中心等组成的交通教学工场。3、交通物流专业群根据学校物流需求量大的现状探索形成“长风模式,多方联建”的建设模式,建成集京东派物流配送为中心、货物仓储等的校园教学工场。4、交通信息专业群根据自身办学影响力探索形成“品牌效应,共建共营”的建设模式,建成集华为网院、360创新中心的交通教学工场。
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协同人才培养工作,人才培养质量有效提升。与桂林理工大学、广西路建集团等校企以“集团化办学、应用本科联合培养、高职现代学徒制、中高职衔接”等形式组建了57个多主体协同育人共同体,充分发挥交通教学工场“四化五功能”优势,改革并形成“产学研赛”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协同育人工作。
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社会办学影响力不断增强。成果牵头单位获得了职业教育质量工程国家级全满贯荣誉,双师素质型教师比例达90.5%。被确定为全国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国家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交通运输部职业教育示范院校、广西“双高”院校、国家交通战备训练基地、广西唯一军队士官直招定点培养院校、交通运输部“1+32”培训平台。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全国交通行指委委员单位、广西交通行指委秘书处单位,广西职教集团牵头单位优势,开展成果推广应用,发挥引领、示范、辐射作用。
引领职业院校专业的共同发展,助推交通运输产业新技术应用,形成校园教学工场的品牌效应,同时彰显校园教学工场的国际影响,形成产教融合的新典范。
编辑:杨金鹏
相关推荐
以“西引中融东输”模式 打造职业教育国际化新标杆
近年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化办学水平持续提升,在中外合作办学、国际学生培养、标准推广、随企出海、境外办学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形成了“西引中融东输”的国际化办学模式,学校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成效卓著,国际化影响力显著提升。 引进西方优质教育资源,实施高质量中外合作办学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汽车检车与维修技术专业通过国际专业标准评估认证,达到英国资历框架(RQF)和欧洲资历框架(EQF)5级水平,获得国际可比性证书和国际质量保准证书。学校与德国柏林职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校企深度融合共建人才培养新模式
近年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广西交通职院)路桥工程学院积极探索并重构人才培养体系,实施开放式人才培养。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构建“共创、共情、共长”思政模式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对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需求,依托创新平台真实项目开发创新实践课程资源,构建“共创、共情、共长”思政模式,“用心、用情、用爱”培养技术精深、创新能力强、具备“真善美爱”素质的高质量创新型人才,助力企业快速发展。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谋划现代产业学院高质量建设
依托产业学院,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意向企业在专业人才培养、技术技能培训、生产实践和技术攻关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破解了产教互融共长的难题。
西鉴—中融—东输:面向东盟地区培养交通类 技术技能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探索实践中,创新了“西鉴—中融—东输”的交通类职业教育国际化融合发展路径。在推进中国-东盟互联互通过程中,学校通过实施“西鉴”工程,借鉴加拿大、德国、英国等国家的职教经验。同时,根据中国职教制度,组建“中加班”、“中德班”进行试点,通过“中融”工程,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交通类职教模式。凭借成熟的职教经验和先进的交通职业标准,学校在东盟留学生中率先开展“1+X证书”试点,实现“东输”中国职教标准;同时,协助广西汽车集团、广西路桥集团等企业开展
《梦开始的地方》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交通强校 特色育人
《梦开始的地方》带您走进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述这里交通强校、特色育人的故事。
四方联动构建“2345”职教双师型教师队伍新模式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交通学院:一枝一叶总关情 四轮驱动唱双赢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构建“一贯穿、三融合、学研赛创”创新创业育人体系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