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交通学院:一枝一叶总关情 四轮驱动唱双赢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统一部署,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先后定点帮扶自治区级贫困县天峨县、国家级贫困县东兰县的8个贫困村,先后选派26名“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扶贫)工作队员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广西交通学院紧紧抓住培养人的根本问题,突出帮扶对象需求导向,立足交通办学特色和教育优势,聚焦脱贫短板,积极履行高校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责任和担当,充分发挥高校服务社会职能,有效搭建校地协作发展平台。
以“志智双扶、双向育人”作擎,广西交通学院锚定“四轮驱动”举措,即扶贫扶智强“造血”、筑梦育人拔“穷根”、思政育人壮“筋骨”、实践育人筑“良匠”四大载体,探索构建广西交通学院主体的高校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助跑脱贫攻坚。
扶贫扶智强“造血”,“老乡”技能提升激活发展动力
广西交通学院通过定期举办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会、技能竞赛等形式,帮助贫困群众不断提高劳动技能,社会反响热烈群众拍手叫好。
以派驻第一书记为桥梁纽带,一是路桥系在国务院扶贫办贫困村定点观测点天然村开展路基路面的维护与保养培训会;二是建筑系整合政、企、行、校四方优势资源,在自治区党委鹿心社书记挂点全洞村开展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专项培训,开展施工技术应用技能竞赛等;三是汽车系在信河村开展农用车辆常规保养、常见故障及处理办法培训会。
为实现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创收,广西交通学院派驻全洞村第一书记,耐心劝说在外务工,具有一定建筑工程资质和经验的“老乡”回村参与本地的危房改造、水柜建设、护坡工程、道路护栏护墩工程等项目建设,并由广西交通学院建筑系专业教师为工程队提供施工技术应用培训。
广西交通学院定点帮扶村深洞村、天然村地处大石山区,自然环境恶劣,青壮年大多常年外出务工,老弱妇孺留守在村,发展种养产业扶贫难度较大。
针对这一情况,广西交通学院派驻深洞村、天然村第一书记带领村干赴先进地区学习取经,在乡镇府和广西交通学院的大力支持下,一是深洞村成立农特产品加工坊。搭建产销对接平台,鼓励全体教职工采用“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的形式参与扶贫,2019年销售额达20万元。二是深洞村成立民族手工艺品作坊,走出一条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致富路。三是天然村成立山野葡萄酒工坊,截至目前全村累计种植 945亩山野葡萄,预计2023年左右达到丰产期,年销售额可达100万余元。
筑梦育人拔“穷根”,“寒门学子”点亮励志奋进梦想
坚持创新帮扶工作理念,以“一体两翼”常态化教育扶贫举措合力筑梦托举梦想,“一体”即以广西交通学院定点帮扶村家庭贫困学生为主体,“两翼”分别为广西交通学院“志智双扶、筑梦育人”暑期夏令营、教职工“骄兰”扶贫助学团,推动扶贫工作载体创新和时效性。
广西交通学院携手东兰县在广西首推励志暑期夏令营扶贫品牌活动,建立了“筑梦育人”扶贫协作机制,试图阻断贫困现象代际传递。
截止目前,共计47名东兰贫困学生来邕参加暑期夏令营,且惊喜“彩蛋”不断。2018年10月,“搬砖女童”兰金桃在广西交通学院扶贫工作队员程昭云的帮助下重返校园;2019年8月,广西交通学院扶贫第一书记黄文佳多次家访终于做通瑶乡女孩兰莉花家长工作,院属国家级示范校广西交通运输学校同意接收女孩,黄文佳所在党支部决定长期资助其完成学业。
思政育人壮“筋骨”,交院人诠释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
东兰是右江革命根据地的腹心地。广西交通学院携手东兰打造“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育人服务基地”,有效搭建“思想政治理论+脱贫攻坚实践”平台,实现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堂融入脱贫攻坚实践。
通过思政课教师带领学生开展脱贫攻坚调研、帮扶,对学生进行党的扶贫攻坚战略理论辅导,讲清主题实践活动的党情、国情、世情大背景,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认识,明确社会实践的目的和使命。
同时,广大学生学以致用,利用自身掌握的相关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向当地群众宣脱贫攻坚国家战略,讲解党的扶贫攻坚相关政策知识,并在实践运用中不断深化理论认识、深化情感认同。
广西交通学院还积极选派表现优异的年轻干部奔赴脱贫攻坚一线参与锻炼。通过两年的历练,返校后的扶贫干部综合能力明显提升,得到身边领导同事的一致认可和好评,目前,已有两位年轻同志提拔到了中层领导岗位。
实践育人筑“良匠”,专业技能服务脱贫攻坚实践绽放最美青春
以自治区教育厅举办的广西“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主题创新创业活动为契机,广西交通学院鼓励学生赴东兰县各定点帮扶村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其中“互联网+农村电商—助推信河奔小康”和“基于‘互联网+’的乌鸡养殖智能系统”2个创新创业项目脱颖而出,成功创业并远赴山东临沂参加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对接活动。
搭建物流产业共建平台,有效填补东兰境内无专业化、标准化现代物流产业园区的空白,重构人才培养体系与课程体系,适应快速增长的人力资源需求,顺应新零售、智慧供应链和智慧物流趋势下所带来的人力资源的变化。
搭建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和专业技能运用服务平台,广西交通学院积极引导学生将专业技能运用服务融入脱贫攻坚实践,不断提高本领,树立工匠精神,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重任。依托交通行业优势,立足交通办学特色,通过组建专业服务团队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系列扶贫助困活动,在贫困村开展农机维修保养、家电维修、水质检测、建筑施工培训、核桃管护培训、水源保护等活动,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助力扶贫攻坚的能力。
广西交通学院“四轮驱动”举措催生扶贫工作硕果累累。近年来,广西交通学院累计援建30项基础设施项目。截至目前,广西交通学院定点帮扶村脱贫户数587户,脱贫人数2370人,受益户数2274户,受益人数8000余人。
广西交通学院在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国家发展战略面前,必将充分履行助力脱贫攻坚的政治担当、责任担当,充分运用参与脱贫攻坚契机统筹“三全育人”示范校建设、推动“双高”质量发展与延伸,继续深入推进“四轮驱动”举措构建长久育人机制并力争实现良性循环。
编辑:杨金鹏
相关推荐
以“西引中融东输”模式 打造职业教育国际化新标杆
近年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化办学水平持续提升,在中外合作办学、国际学生培养、标准推广、随企出海、境外办学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形成了“西引中融东输”的国际化办学模式,学校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成效卓著,国际化影响力显著提升。 引进西方优质教育资源,实施高质量中外合作办学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汽车检车与维修技术专业通过国际专业标准评估认证,达到英国资历框架(RQF)和欧洲资历框架(EQF)5级水平,获得国际可比性证书和国际质量保准证书。学校与德国柏林职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校企深度融合共建人才培养新模式
近年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广西交通职院)路桥工程学院积极探索并重构人才培养体系,实施开放式人才培养。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构建“共创、共情、共长”思政模式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对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需求,依托创新平台真实项目开发创新实践课程资源,构建“共创、共情、共长”思政模式,“用心、用情、用爱”培养技术精深、创新能力强、具备“真善美爱”素质的高质量创新型人才,助力企业快速发展。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谋划现代产业学院高质量建设
依托产业学院,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意向企业在专业人才培养、技术技能培训、生产实践和技术攻关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破解了产教互融共长的难题。
西鉴—中融—东输:面向东盟地区培养交通类 技术技能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探索实践中,创新了“西鉴—中融—东输”的交通类职业教育国际化融合发展路径。在推进中国-东盟互联互通过程中,学校通过实施“西鉴”工程,借鉴加拿大、德国、英国等国家的职教经验。同时,根据中国职教制度,组建“中加班”、“中德班”进行试点,通过“中融”工程,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交通类职教模式。凭借成熟的职教经验和先进的交通职业标准,学校在东盟留学生中率先开展“1+X证书”试点,实现“东输”中国职教标准;同时,协助广西汽车集团、广西路桥集团等企业开展
《梦开始的地方》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交通强校 特色育人
《梦开始的地方》带您走进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述这里交通强校、特色育人的故事。
四方联动构建“2345”职教双师型教师队伍新模式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打造特色教学工场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构建“一贯穿、三融合、学研赛创”创新创业育人体系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