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色经验 >内容详情

产教融合赋能标准输出,校企合作助力“一带一路”

2021-11-25 来源: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何紫莹 张立颖

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和东盟经济圈交汇点的广西,在“一 带一路”大战略中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

以制糖为主的食品产业,是广西超千亿的支柱产业之一,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及东盟发展战略深入对接的推进,广西制糖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立足广西糖业二次创业、广西工业振兴三年行动计划的总体发展方向,着力于加速蔗糖产品多样化与高附加值的技术突破,加速对一带一路国家实现技术、人才、职教标准的“出海”输出。响应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的要求,通过抓住产业创新这个关键点,找到了职业教育促成构建完整产业链的大命题,为食品智能加工专业群的跨越发展找到了明确的定位与目标。


把握技术研发主旋律——强化科技创新、加速成果转化

广西工业学院以制糖为主的食品生物技术实训基地,是集“教学、训练、培训鉴定、技术研发、创新创业”六大功能为一体的国际化实训基地,并获中央财政支持。

广西工业学院以"产、学、研、用”为目标,将企业生产、专业设置与产品研发紧密结合,建设了制糖虚拟仿真实训中心、轻工生产性实训基地、糖品分析室等25个功能化实训室,对接蔗糖全产业链的开发与延伸,集中反映最新技术成果和生产实务流程。

2018年11月,为顺利推进实训基地的技术成果转化,广西工业学院博士工作站成立。不同专业领域的博士主持参与多个国家级、区级科研项目,发表及在申专利5项,涵盖食品加工、食品制糖、化学材料、能源、环境等方面。

依托产业实训基地和博士工作站的科研平台,广西工业学院着重开展糖的精深加工、制糖副产品如费蜜、蔗渣的改性及应用等研究。对推进制糖生产专业化分工,加快糖业循环经济发展,拓展循环经济与综合利用新领域,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起到积极作用。


弹好人才培养协奏曲——服务区域经济,多种模式争艳

切实践行“专业对接产业链”、“课程标准对接企业标准”的原则,广西工业学院将企业的标准、人才要求、 技术技能结构引入学校,打破传统的学科式知识组织方式,进行系统化的人才培养,实现了校企之间在课堂与教学中的系统融合,形成了所学即所用、学生即学徒的现代学徒制培育体系。

在校外实践平台搭建的基础上,广西工业学院与企业建立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机制,结合行业发展大势,定期进行专业发展论证和技术研发攻坚,增强食品智能加工专业群的办学活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除了不断推进现代学徒制体系的落地之外,广西工业学院还承担了企业新型学徒制项目学校培养部分的培养工作。与东亚糖业等多家企业达成合作,强强联合,优势互补,采取“企校双制、工学一体”的培养模式,联合培养了食糖制造工、化学检验检工和仪表仪器维修工等三个职业工种近1000名员工,为行业的创新发展贡献学校力量。


奏响标准输出交响乐——开启国际办学,创办产业学院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及东盟发展战略深入对接的推进,学校积极与“一带一路”战略沿线国家制糖相关企业、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充分发挥自身专业办学优势紧跟跨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与埃塞俄比亚、泰国、印尼等国家的教育机构和企业共建“丝路国际糖业学院”,完成《国际间校企合作开展制糖企业员工培训项目》建设方案。在“丝路国际糖业学院”的辐射及带动下,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和培训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现中国标准的对外输出。

埃塞俄比亚制糖培训班开班仪式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食品智能加工专业群背靠中国甘蔗主产区“糖都”广西,与全球第二、亚洲第一的制糖企业泰国两仪集团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和产业优势。

多年来,学校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开设制糖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为地方制糖企业、“一带一路”制糖企业和“中国制造2025"培养了大批人才。广西糖企中层以上干部超过50%是广西工业学院的校友,有效支撑了产业的发展。

在未来,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计划通过深度融入“一带一路”、中国—东盟自贸区等建设,着力打造“智慧糖业产业学院”,以职业教育标准输出为契机,以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建设为根本,以职业教育是促进民心相通为抓手,不断提升内涵建设水平,为构建全球糖产业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编辑:杨金鹏

相关推荐

广西工业学院:扶持创业实习生 打造“情怀车之家”

广西工业学院:扶持创业实习生 打造“情怀车之家”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特色经验 · 2021-11-30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工业学院:校企合作 共推“圆梦计划”助学项目

广西工业学院:校企合作 共推“圆梦计划”助学项目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特色经验 · 2021-11-26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