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菌业之路 “蘑菇教授”王增池步履不停
在科研与教学并重的道路上,沧州职业技术学院的王增池教授以卓越的学术成就和高尚的师德风范,成为新时代的杰出代表。近三年来,她获得省科学技术成果1项、授权发明专利3件、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件、授权软著4件,发表论文2篇、专著3部。2019年、2021年,获评“河北省师德标兵”称号,2024年被授予沧州市“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人民日报 、工人日报 、河北日报、燕赵都市报等多家媒体纷纷报道她的光辉事迹。
1997年,大学毕业的王增池被分配到当时的沧州农校,成为一名老师。出身农家,大学时学的是“农学”,工作了又来到“农校”,也许就注定了她这辈子都离不开“农”了。
王增池喜欢“播种、流汗、收获”的感觉。刚开始时,她教的是农业微生物。2000年,学校的涉农专业开设了《食用菌技术》课程,从那时起,她便跟食用菌打上了交道,这一打,就是20多年。
或许是多年扎根于农业科技研究与推广带来的深厚底蕴,王增池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那份难能可贵的“朴实”。不同于许多人眼中“象牙塔”内的学者形象,她不但把自己的青春年华给了学生们,还把自己的脚印踩到了沧州这片土地的田间地头,成了乡亲们的“技术员”,也成了乡亲们所说的“财神爷”。这位教授,用汗水与付出,在大地上写出了一篇篇饱含乡亲们笑容的“答卷”与论文。
在王增池眼里,鲜花有鲜花的美,她天天研究的食用菌,“蘑菇长得也是很美的”。
从2016年起,王增池的视线对准了沧州当地还没有栽培的一种食用菌——羊肚菌。羊肚菌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山珍之一,具有较高的医用价值,被誉为“菌中之王”。这种食用菌最早在四川、云南等地栽培,它能不能在沧州栽培呢?
王增池开始了艰苦的实验和研究。她在学校的实验田里种了两小畦,动手搭了小拱棚。学生放假的时候正赶上浇“催菇水”,她自己从宿舍楼提水一趟趟去浇,每天守在地里观察、检验、通风、记录。日复一日的田间耕耘中,王增池凭借敏锐的洞察力,精准捕捉到了沧州土、水、风等自然条件对农业技术构成的挑战。面对重重难关,她不屈不挠,一个个予以破解。
随着经验的点滴累积,辛勤的汗水终于换来了丰硕的收获。2020年上半年,王增池和东光县秦村镇秦一村结上了“对子”。她把羊肚菌带到了秦一村。
“王教授这人太好了!到村上来下地就干活儿,每天都得在微信里问问我们这的情况,我觉得,她才是真正的‘一把泥一把汗’!”秦村镇秦一村村支书彭炳涛动情地说。
这样全情的付出,王增池也收获到乡亲们发自真心的喜爱与欢迎。有一次她去查看一个大棚,男主人急着让自己的妻子开门,远远就喊着“快开门”——“财神爷来了!”这个画面深深地印在了王增池的脑海里,那时,她觉得这些年的付出,都值了。
从最开始的去衡水、保定等地参观,再到确定以村支书彭炳涛为代表的几名“吃螃蟹的人”,再到指导建起羊肚菌冷棚种植、大棚无花果套种、大棚葡萄套种等不同类型的“实验田”。功夫不负有心人。秦一村第一次试种羊肚菌亩产就近千斤,其他农产品也出现了供不应求之势。周边村庄县甚至周边县市的人们得知消息后每天都有不少人来参观学习。沧县还组织40个村的党支部书记专程到秦一村“取经”。
“我就是农民,我乐见大家通过勤劳变富”。十多年来,王增池跑遍了大大小小的村子,带着大家种蘑菇等其他农产品,她把科技知识手把手地教给农民朋友,田间地头是她“农技培训”的最优场地。常备的雨鞋、农具、设备从来就是她下乡的所有“家当”,光鲜衣着好像与她毫无关系。正是这样一位接地气的“土”专家,所到之处,村庄皆能摆脱贫困的枷锁,焕发新生。
羊肚菌成功之后,她没有停下脚步,又将目光对准了沧州东部盐碱地集中区域所生长的一种野生菌——“茅窝儿”。
提起“茅窝儿”或是“茅窝菌”,很多人对它都有一种特殊的情结。夏季的农村,几场毛毛雨过后,茅草地中就会生长出如纽扣般大小的蘑菇,娇嫩无比。茅窝即可煲汤又可做馅,是一道绝佳美味。然而就是这个绝佳的美味,人工驯化栽培却很难。
夏天阴雨天时,别人是往家里跑,王增池却往外跑。沧县、海兴、黄骅一带的田野里都留下了她的足迹。2019年,她关于野生茅窝菌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驯化,被成功立为课题。
从实验室里一个罐头瓶子里成功长出菌丝,到泡沫箱里取得成功,再到在试验田里小面积试种……不久前,王增池和同事们成功筛选培育出3个菌株,标志着茅窝菌人工栽培技术在沧州市取得试验性成功,更在盐碱地上开创了人工栽培菌种的新篇章,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尤为重要的是,这一技术突破有望催生出一个全新的产业,为当地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让真金白银落入百姓口袋。
王增池说,对于学农的人来说,课堂决不能仅仅在教室里、在书本上,还要付出大量的精力放到实验室里,更要走到真正的实验田里,动手操作,真正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让那些书本上的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获。
长期的脚踏实地式工作,让王增池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她将自己在科研领域的丰硕成果及丰富的实践经验无缝融入教学内容之中,确保教材与授课内容能够紧跟生产一线的发展步伐,及时更新,使学生们能够掌握到最前沿、最实用的知识与技能。
“王老师上课非常认真,尤其是实验课,她会一遍遍嘱咐我们注意事项和操作规范。她常说,耽误什么,也不能耽误给学生上课,你们是农业的未来和希望。”现农2201班桂富尧同学说。
在学生们的眼里,王增池是一位严师。在课堂上,她要求学生们打起二十分的精神认真听讲,不允许哪个学生课堂上走神。课下,她则像一位慈母,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关心、关爱着每一位学生,看到谁有困难,她都会帮上一把。
学校的食用菌标本,每一份都是学生在她的悉心指导下培育出来的成果。虽然有的因时间久远或实验室搬迁受到损坏,但是王增池在说起学生们的实验成果时,满眼都是骄傲。
教书育人,这四个字虽朴实无华,却承载着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虽已从教二十余载,但她依然心怀敬畏,也满怀自豪。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大学校园到乡野农村,从人民教师到田间技术员,从实验室到地头……“蘑菇教授”王增池,一直在路上。
相关推荐
以青春之我 担时代之责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