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消费扶贫” ——第一书记郝坡的脱贫致富经
“把鸡养好,并卖个好价钱,让村民增加收入,就是最实在的扶贫。”这是郝坡来到丰都县江池镇关塘村担任第一书记以来,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关塘村是国家级贫困村,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仍然是靠传统的种养殖业或外出务工收入。2015年脱贫攻坚以来,村里先后发展了“两花三果”产业,但由于收益低、后期管护差,均告失败,村民收入受到很大影响。
2019年3月,郝坡受市委组织部选派开始担任关塘村第一书记。他到村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实地调研,深入了解村情村貌及致贫原因。通过分析,他与村支两委共同制定了“发展产业+消费扶贫”的发展新模式,因地制宜发展土鸡养殖,并依靠他背后强大的消费群体开展消费扶贫,带动全村整个产业的发展和收入的增加,让关塘村成为全镇的“有钱村”,彻底告别了多年的“空壳村”。
郝坡带领全村脱贫致富,发展养鸡和开展消费扶贫的事迹,多次被江池政府和原单位表彰,分别登上了重庆日报、丰都日报和丰都电视台,并在2020年7月被江池镇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确定“发展产业+消费扶贫”的新发展模式
由于以前发展的“两花三果”产业近乎失败,严重打击了村民的信心。为了点燃村民脱贫致富的希望,恢复他们的发展信心,找到一种在适合本地发展,且风险小,投入小的产业就是当务之急。
通过调研,郝坡发现关塘土鸡由农户散养,多在林下养殖,土鸡主要以草和虫为食,辅助包谷喂养,无饲料喂养。所以关塘村的土鸡和土鸡蛋味道非常鲜美,营养价值非常高。
但由于交通不便,土鸡和土鸡蛋价格较高,周边市场需求少,村民只能背到七八公里外的场镇上去卖,不仅卖不了高价,影响了收入,还严重打消了他们发展养鸡的积极性。而城市居民想吃到正宗的土货,又没有途径,经常花高价买到假货。
郝坡想到如果能把当地的土特产销售给城里,不就既解决了土特产的销售问题,又解决了城市居民的需求问题。这就促使他提出发展养鸡产业,做好消费扶贫的发展新模式。
赠送鸡苗鼓励村民发展养鸡增收
为了鼓励村民发展养鸡,2019年5月,郝坡从派出单位三峡医专争取到扶贫资金5000多元,购买了500多只鸡苗,发放给在家的农户。他告诉村民,养大的鸡和鸡下的蛋,他全部帮忙销售,让大家放心养殖,并经常去了解养殖情况。一次郝书记去老党员岑维林家收鸡蛋,岑维林老伴说,感谢郝书记,这就是你送的鸡生的蛋,我已经好多年没有养鸡了,谢谢你们让我重新养起了鸡。这一席话更加奠定了郝书记致力发展养鸡,做好消费扶贫的决心。
由于鸡蛋不用出村就能卖出去,还能卖个好价钱,全村家家户户都发展起了养鸡产业。 2020年6月,在郝坡的争取下,帮扶单位再次捐赠鸡苗3000多只,养鸡规模扩大到了8000多只,一年全村靠养鸡产业就能创收60多万元,户均增收2000多元,村民的收入再创新高。
“电商+带货”双途径助力关塘土特产销售
为了进一步做好消费扶贫工作,郝坡带头为关塘土特产打广告,他通过QQ、微信、微博等打广告、做宣传,并专门请人设计了关塘土鸡蛋的logo,在每枚土鸡蛋上盖上关塘土鸡蛋的logo,这样顾客就会放心购买。他还通过淘宝、微店等电商销售渠道,2019年共完成销售300余单,销售额达1.5万元。线下他利用每周回万州的机会,亲自收购、加工,将加工好的土鸡、土鸡蛋等农产品带到万州进行销售,通过线下带货渠道全年共销售近5万元。此外,他成立了一支5人组成的收购-宰杀-销售专业化的销售团队,带动了多人就业。
发展土鸡养殖并打造关塘土鸡蛋品牌
大力开展消费扶贫减少疫情所致的损失
2020年3月,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关塘村以及江池镇其他村(社区)有不少贫困户存在农产品滞销问题,收入受到影响。郝坡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与工作队员和村支两委商量,大家一致同意决定开展一次大型的消费扶贫活动。在得到镇领导的肯定后,他们立即与重庆三峡医专和平都中学两个单位进行沟通,由于前期的销售奠定的良好基础,两所学校老师对关塘土特产表现出了欢迎的态度,大家的购买热情非常高。
通过统计,两所学校需要的农产品的数量较多,而关塘村因人口少,养鸡数量偏少,满足不了如此大的需求,经请示镇政府后,镇领导立即帮忙联系江池镇邹家村、虎劲村和江洋社区等贫困村来满足需求。经过反复的沟通协调和实地察看,各种农产品的数量全部统计清楚,车辆联系到位、宰杀场地联系到位,运送、发放人员安排到位,一切准备就绪后,3月17日正式实施,收购、包装、运送、宰杀、装车、运输、发送安排的井井有条,在3月18日下午3:00,400多只鸡鸭全部发放到购买者手中。本次销售额共计4万余元,帮扶了20余户贫困户,户均创收2000余元。
疫情期间关塘村驻村工作队收购积压的鸡鸭等农产品
除集中销售外,郝坡还利用周末回家的机会,每周都带3~6千元的农产品产回万州进行销售,全村老百姓只要有东西都来找郝书记帮忙卖。截止到9月份,通过这种方式共销售农产品10万多元。关塘村的消费扶贫工作也得到镇政府的高度评价,在今年丰都县的消费扶贫评比中,江池镇的消费扶贫工作名列前茅。江池镇党委副书记秦必胜同志说,郝坡同志为全镇的消费扶贫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关塘村第一书记郝坡定期收购农产品并带回万州销售
主动联系马铃薯销路助集体经济增收
2021年关塘村集体种植的马铃薯大丰收,但如何销售成为当前的最大问题,第一书记郝坡主动请缨,通过电话、发函、面谈等方式请求帮扶单位帮忙销售,在他的不懈努力下,10余万斤的马铃薯全部被销售出去,切实减轻马铃薯的销售压力,保证了村集体经济的收入,解决了空壳村的问题,并且首次为村民分红,户均分红100多元。
2020上半年,三峡医专和平都中学两个单位通过消费扶贫的形式消费关塘村及江池镇其他村共计15万元的土特产,两校在消费扶贫方面发挥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2021年,郝坡鼓励村民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并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拓宽销售渠道,将更多的农产品送到全国各地广大居民的餐桌上,让关塘土特产遍及全国,让消费者吃到真正的土货,实现贫困人口稳定增收,实现巩固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继续巩固和完善原有产业、并不断发展新产业、引进成功人士,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帮扶单位的积极帮扶下,在关塘村新一届村支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的带领下,依靠全体村民的集体智慧和辛勤劳动,让关塘村变成富饶一方、青山绿水、生态环保的新关塘。
编辑:牛东慧
相关推荐
情系五保户 慰问暖人心
2023年7月,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组建了“医路格桑花”援藏服务团实施“医路帮扶·雪域健康行”援藏行动,并委托张冬梅带队前往西藏开展援助工作。她带领我们的青年教师及优秀学生投入到这场跨越千里的“健康之旅”和“团结之旅”。此团队活动获2023年全国优秀“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
潜心耕耘志无息 牢记初心践师魂
在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有这样一位党员教师: 30多年来,他一直坚守在资源调查第一线、科学研究第一线、教书育人第一线, 在职业教育学科建设、科技创新、专业人才培养和服务区域中药产业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结出累累硕果。
敬业奉献守教坛 实干奉献展风采
在充满活力与梦想的校园里,有这样一群人,她们以汗水为墨,以运动场为纸,书写着关于坚持、热爱与奉献的动人篇章。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公共基础部体育教研室的谢晶老师,就用行动诠释着“身教重于言传”的教育理念。“同学们,再坚持一下,胜利就在前方!”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照亮了宽敞的田径场。谢教练洪亮而富有激励性的声音,如同号角般响彻天际,激励着每一位早起训练的学生。除了严格的训练,谢晶老师还以她那敏锐的洞察力,关注着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健康。有一次,一名学生在训练中不慎扭伤脚踝,
初为人师展风采 以研促教伴成长
黎春红,2022年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如今,作为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的专任教师,她不仅承担着师者之责,更以求实的精神、务实的态度投身科研工作,成为学校食品检验检测技术专业带头人、校级特色果实保鲜技术研究中心负责人、重庆市高校创新群体研究骨干、重庆市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重庆市万州区科技特派员,入选2024年“重庆市巴渝学者青年学者”人才计划。图1 参加2022年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现场图初登讲台 学为人师“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
弘扬教育家精神 匠心追梦育新人
自2006年参加工作以来,邓晶荣老师扎根库区基层教育一线18年。如今,作为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带头人,她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始终坚持教书育人的初心使命,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她,创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遵循“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教学模式,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打好人生底色。多年来,在人才培养、课程建设、技能竞赛等方面,取得
手赋光芒点心灯 胸怀大爱育英才
时值周末,张光宇又来到了万州区残联的培训基地,继续开展盲人按摩师教学工作。学员们开心地紧握他的手,表达了对张老师无私奉献的感激之情。星光不负赶路人,作为三峡医专中医学院副院长、康复专业副教授,张光宇为中医推拿及传统康复领域播撒了无数的“杏林新苗”。而在助残培训领域,他二十年来始终如一,以坚定的信念和无尽的爱心,为盲人学员及其家庭带来了希望的曙光。守中抱一 点亮心灯截至2023年,我国视力障碍群体已超1700万,位居全球视障人群数量之首。为视障群体照亮未来,助力其就业,是残疾人
三联动、四融合、两协同 重庆三峡医专赋能中医药专业群建设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针对政府、学校和企业联动推进专业群建设的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形成了以中药学专业为核心,中药生产与加工、中药制药、中医学专业为骨干的中医药专业群,对应中医药产业链的中药种植、制药、流通、临床应用等岗位群,探索构建了基于“三联动、四融合、两协同”的高职中医药专业群建设模式,实现了产业链、教育链和人才链的有效对接和深度融合。 “三联动”:学校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医院)三方联动
扎根西部,培养乡村百姓健康的守门人
本案例是一个涉及到西部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特殊领域——乡村医疗卫生人才培养问题。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牢牢抓住学校人才培养所具有的直接服务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战及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战略地位,针对西部贫困地区乡村医疗卫生人才“三难”(招聘难、留下难、成长难)和学校“两多两少”(西部学生多、贫困学生多,愿意扎根西部的学生少、愿意服务农村基层学生少)现状,用行动诠释了扎根西部办好
《梦开始的地方》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学则恒心 医则仁心
《梦开始的地方》带您走进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讲述这里学则恒心、医则仁心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