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洪艳:情系新疆 扎根阿勒泰
5000公里。
5天的长途奔波。
于洪艳把家搬到了新疆阿勒泰。
从此,她也把自己的心扎根在了边疆的职业教育。
2020年9月,原吉林省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优秀教师、吉林省科技厅科技特派员、吉林市人才优秀个人于洪艳副教授响应国家支援西部建设号召,支援边疆建设,来到了阿勒泰职业技术学院任教。
当时,阿勒泰职业技术学院环境工程技术专业是学院新建专业,教学工作、实训室建设、师资培养等方面均不完善。
于洪艳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顾不上长途奔波的劳累和时差、饮食等习惯的不适应,马上投身于学院工作,带领着环境工程技术专业骨干教师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等一系列教学文件的撰写和修订,并积极承担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建设与管理工作,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和科研经验,积极传授教学技巧、科学研究的方法。多次参加学院扩建工程研讨会,与乌鲁木齐设计院多次沟通,为学院实训楼的设计献计献策。
做好专业发展的“掌舵人”
于老师深深明白:校企合作对于职业院校专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
秉承学院办学理念、掌握行业前沿动态、使学生知识培养对接行业需求、能力培养对接岗位需求。她主持的“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成功通过校内外专家评审,得到了学院领导和同事的高度认可。并与援疆教师杨丽敏通力合作,带领学院专业申报组成员成功申报了“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使学院专业在9个的基础上增至12个,在学院专业发展中做出贡献。
2020年10月,于老师克服对阿勒泰地方产业不熟悉、企事业单位联系困难等多方面阻碍,先后赴阿勒泰地区环境监测站、新疆旺源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富蕴污水处理厂、天润集团有限公司等十几家企事业单位调研,洽谈关于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学生顶岗实习、教师“双师”培训基地、课题研究等合作事宜。打通了校企合作渠道,建立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良性互动的有效机制。
“课程改革”的先锋
新时代的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中坚力量,为完成高职教育“为国育人为党育才”任务,于老师非常注重学生的培养,进行分析学情,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整授课内容与授课方法,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设计理念。鼓励每位同学多观多看多动手,还要多到实验室,利用各种条件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信心、引起学生的共鸣。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她利用课下时间与5名维吾尔族学生结成朋友,经常进宿舍、进课堂、进食堂,通过电话、微信等手段联系学生、联系家长,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及心理情况。拉近学生关系,增进师生的感情,与学生交流交往交融,实现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由于教学效果好,深受广大学生欢迎,被学院评为“优质课”教师。
授人以渔,做好“传、帮、带”教师培养工作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年轻教师是学院发展的未来,培养青年教师,使青年教师健康、良好的发展,可为学院教师队伍注入了新的活力。
环境工程专业具有丰富职业教育的教师非常少,于老师主动承担了4名年轻教师的培养工作。从思想、教学和科研等方面对青年教师全面指导,于老师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与年轻老师互听课、互评课,交流自己的教育教学心得,传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模式。使年轻教师树立教育教学新观念,培养高尚师德,练就扎实的基本功,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促进了学院年轻教师教育观念、方法和手段的转变。
投身于学院的素质教育工作中
兴国必先兴学,强国必先强教。
于老师在工作中非常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在百忙之中亲自为全校师生主讲了《水是生命之源-节约用水》科普知识讲座。积极鼓励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开展环境保护公益活动。
2021年5月,于老师策划并主持了“保护克兰河,幸福阿勒泰”千人签名活动。旨在通过志愿保护行动影响带动更多的人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投身保护母亲河行动,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促进专业学生热爱专业,真正实现了技能让生活更美好的目的。
编辑:关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