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优秀人物 >内容详情

姚志恩:探索深度产教融合 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

2022-04-11 来源:浙江信息工程学校 作者:浙江信息工程学校

他,对待问题总是抱着“不解决不罢休的”执拗态度去一个个攻破。

他,从单枪匹马个人作战,到带领团队作战,始终在实现“职教梦”、“中国梦”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他,曾获全国第四届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教师称号。

他,就是浙江省特级教师,浙江省技工学校电子电工学科带头人姚志恩老师。



探索产教融合——从建立实训基地开始

为了解决教学内容和岗位应用需求不匹配的问题,1998年姚志恩带队成功建立了2个实训基地:电力拖动控制实训室,机床电气维修实训室。改变之前的理论教学为主的专业课授课模式,实现了理实一体化教学,大大提升了当时学生高级工5级工考证的通过率。

在申报电子电工类的省示范专业时为了完成从理论到仿真再到实践的过程,准备建立仿真实训室。当时仿真实刚进入教育的视野,想引进加拿大的Elecwork软件,建立仿真实训室,完成从理论到仿真再到实践的过程。没有任何别人的经验可以借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在物联网不发达的年代,只能坐着学校租赁的卡车亲自到杭州电子市场,一个摊位一个摊位寻找所需要的设备和材料,等设备购置好了,也没有所谓的售后服务帮助,只能自己进行实训室的布局。

由于时间紧,姚老师带着两个实验员每天从早上6点干到晚上11点,干到满嘴起泡,但是“理虚实一体化”提升专业课和技能教学质量的念头一直支撑着他。  

15天时间,通过整合与新建,姚老师带领团队终于完成了12个电子电器应用与维护技能实训系列实训室建设,成功申报浙江省示范专业。

在验收时,12个系列实训室受到专家们高度肯定,特别是仿真实训室,记得其中一位浙工大的专家说:“这个仿真软件浙工大也才刚开始应用,作为一个中职学校已经关注到这点,非常不容易。”


深化产教融合——直接参与企业产品生产和技术研发

“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健全以企业为重要主导、职业学校为重要支撑、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中心任务的产教融合创新机制”。只有参与企业技术研发,才能持续更上企业的需求。

2003年,在帮助亲戚家修理电脑绣花机的偶然的机会引入姚老师走上技术研发的道路。

他有一个亲戚在织里生产童装,发现电脑绣花机一个月左右时间总会坏掉,严重影响到生产任务的完成。姚老师到现场查看,初步判断是大功率板烧掉了,换了个新的,机器果然能正常运行了。

但是一个月之后绣花机又坏了,还是老问题。通过现场反复查看,姚老师才找到症结所在。原来技术人员在设计机器时都是有时限的,比如计算温差、功耗等设计的机器是每天工作8小时,但是现实却是员工在三班倒,机器在24小时不间断工作。发现这个问题后,他加大了散热片,绣花机“一个月必坏”的魔咒从此终结。

通过电脑绣花机的维修姚老师了解到设计人员实验室里完美的作品和工厂车间里骨感现实的差距。而不走进工厂,你永远都不知道问题所在。至此姚老师带领教师和学生团队多次助力企业技术攻关。

2012湖州市科技攻关重大项目,湖州久智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取得专利2项,制定企业产品标准1项,产品通过省鉴定和CE论证,攻关期间企业生产300台,产值280多万,利润50多万。

2013湖州市经信委技术创新及产学研联合攻关项目,与湖州赫澜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功率因素0.98以上,效率0.85以上,国内同类产品领先,项目执行期间产品销售300万元,取得外观专利2项,新型专利3项。 

2014年与湖州旺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实现污水处理设备的全自动化,参数标准化设置,处理合格率提升20%以上,减少人工操作,远离污染环境,每年销售10台以上,每台销售40万左右。


推动课程改革,建设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

技术攻关不仅是帮助企业提升了产品质量,更关键的是掌握了前沿的第一手教学资料,为深入推动课程改课奠定了基础。

以姚志恩领衔的教师团队不断探索“情境—探索—理论—应用”的“四段衔接”项目教学方法,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做中学”教学,基于工作坊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逐渐成熟并推广,浙江省规划课题《中职专业课程VR资源制作和教学应用模式研究》在2019年度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审中获得三等奖。

出版项目化专业教材《机械结构与零件》、《单片机技术基础与应用》等12本,并成功主持建设国家电工电子及自动化技能人才示范基地、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浙江省首批中职数字化资源建设示范基地学校等重大项目。

主持浙江省教育规划重点课题、湖州科技攻关项目,湖州自然科学基金,企业技术攻关横向课题等25项,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现代电子技术》等核心期刊发表13篇论文,取得国家专利(软件著作权)19项。


编辑:温欣